從傳統人工操作到自動化流水線,由作坊式的生產環境改變為封閉式的現代化企業,由露天晾曬到冷凍烘干轉化,張星鎮粉絲產業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并漸漸顯出了支柱產業的雛形 從招遠市向北驅車10公里,當空氣里彌漫的綠豆粉發酵的特殊味道越來越濃時,我們已身處正宗的龍口粉
絲發源地———張星鎮了。 300年前,當地居民為了生計,發明了酸漿發酵法,從綠豆或者豌豆里面提取淀粉,制作出晶瑩剔透、口感滑爽的粉絲。而今天,這個常住人口6.4萬的小鎮上有1萬人從事粉絲生產,規模以上粉絲企業達63家,年產量達15萬噸,全國80%以上的出口粉絲都來自這里,可謂名副其實的“粉絲專業鎮”。
300年品牌積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粉絲生產加工的60多歲老粉匠孫仙敖,顯然見證了近半個世紀來龍口粉絲的發展歷程。他告訴記者,據考證,張星鎮人早在北魏時期就已經掌握了淀粉生產技術,宋代出現了粉絲的生產,到明末清初開始了以綠豆和豌豆為原料的粉絲生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860年前后,招遠生產的粉絲因為由龍口港集中外運出口,“龍口粉絲”因此而得名。
張星鎮粉絲的出現最早在盛家莊、張星村等村莊逐步向其他村傳繼。最早人們用牲畜拉著平石磨、工人們手工打瓢、漏粉,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產著最精細的粉絲。其中孫家“孫咸”孫氏幾代設辦的粉莊“德盛功”、“德福堂”,從清朝中期就已經以龍口、青島港為基地,把收購的粉絲用帆船運到香港、九龍再轉銷到南洋、西歐等地,這恐怕就是張星鎮的龍口粉絲名揚海外的發端,同時也為張星鎮未來的現代化粉絲加工產業奠定了最為牢固的基石。
到1980年代,隨著粉絲加工從手工向機械化的轉化,龍口粉絲真正迎來了第一次生產高潮。1980年,張星鎮共有粉絲加工廠31個,從業人員已達1157人,年產量達2000多噸,占全縣的40%左右,但低水平建設并未給鎮經濟帶來強勢助力。
從2000年開始,張星鎮大力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和技術改造,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一批具有生產規模的粉絲企業應運而生。從傳統人工操作到完全機械化生產的自動化流水線,由作坊式的生產環境改變為封閉式的現代化企業,由露天晾曬到冷凍烘干轉化,張星鎮的粉絲產業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出現了“冠珠”、“珍珠”、“金珠”和“塔林”等一批著名商標品牌,漸漸顯出了支柱產業的“雛形”。
2003年9月,龍口粉絲獲得原產地專屬國家保護,張星鎮的粉絲產業更是如虎添翼,在大量引進先進設備、技術和管理的同時,張星鎮迎來了粉絲生產的“黃金年華”。截止2004年底,張星鎮規模以上的粉絲企業達63家,年產粉絲15萬噸,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出口創匯1400萬美元,對全鎮經濟的貢獻率近50%。
傳統手工到現代產業的嬗變
清水洗手、皂液洗手,沖洗完皂液后還要在50ppm消毒液里浸泡30秒鐘,然后再用清水沖洗,用烘干機干手。這是張星鎮三嘉集團的工人在生產之前對手的清潔程序。不僅如此,工人們還要穿上連體的工作服、戴上口罩,再經過風淋通道進行全身消毒,直到連一點頭屑都不可能脫落。
與300年前相比,今天張星鎮的粉絲工藝基本方法并未改變,但是粉絲企業在技術、內涵以及管理方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三嘉集團總經理、招遠市龍口粉絲商會會長趙立亭告訴記者,張星鎮粉絲行業的大革命是從2000年開始的,不少企業都先后采用了國外加工粉絲的先進技術,使得“龍口粉絲”生產實現了由傳統工藝向先進工藝設備的深刻變革,使傳統產業迸發出“核聚變”的巨大威力。
在張星鎮的粉絲加工廠,記者觀看了粉絲的整個嚴格精細的生產過程。從燙豆、淀粉打糊、漏粉、冷凍到烘干切割,封閉式現代化自動流水生產線操作讓人嘆為觀止。工作人員介紹說,粉絲生產過程中,必須達到幾項關鍵指標和經過幾個關鍵步驟,生產出來的粉絲才能真正達到龍口粉絲的觀感和口感。其中包括,綠豆原料的水分含量要小于或等于13.5%;從綠豆或豌豆中的提取淀粉必須使用沿用了300多年的酸漿發酵法;淀粉和水要按照嚴格比例混合加溫后進行三次攪拌成糊狀;粉絲的含水量要降低到14%;每根龍口粉絲的直徑要保持在0.6毫米左右,相當于六七根頭發絲;粉絲切好裝入袋以前要在精選車間里進行兩次篩選;合格產品封裝后還要經過金屬探測儀確定沒有金屬異物后裝箱入庫;出廠前進行二氧化硫、淀粉的含量斷條率等指標抽檢;測試粉絲斷條率必須不得超過10%。
一根小小的粉絲可謂通達古今,它既沿用著三百年的生產工藝,同時又體現著張星鎮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生產標準的嬗變。而這,恐怕也是為什么張星鎮在2004年轟動一時的“龍口粉絲事件”中沒有受到強烈震蕩的根本,當年,在很多粉絲企業受到事件影響而陷入窘境時,張星鎮依然保持著年出口量持續上升的好勢頭。
超越“群山無峰”
10月20日,張星鎮粉絲行業秩序整頓大會剛剛召開。
10月21日,記者來到張星鎮,鎮黨委副書記隋豐勝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在這個關頭整頓粉絲企業秩序,不但是張星鎮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的根本,更是要把300年的龍口粉絲生產的歷史積淀從我們手中發揚光大。
據了解,盡管張星鎮是龍口粉絲企業已經占據了招遠市的80%的產量,但是,年產量在1萬噸以上的企業只有2家,僅僅占所有規模以上企業的3%左右,而在63家粉絲企業里,有近30家企業年生產量在1000噸左右。而據了解,粉絲企業的最低贏利年產量為800噸,也就是說,近一半左右的粉絲企業在維持著保本經營的現狀,在占據全國80%的產量和占全國80%出口量的同時,張星鎮的粉絲產業卻呈現出一幅“群山無峰”的景象。
做大做強粉絲企業,這是張星鎮未來勵精圖治的產業重點。
隋豐勝告訴記者,為了培育大企業,張星鎮將出臺一系列政策全面扶持粉絲產業的龍頭企業,首先,限制小企業,鼓勵大企業兼并整合小企業。統一對年產量1000噸或銷售收入在400萬元以下的企業進行規范納稅,以此促進企業增加產量、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小企業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進行嚴格審查,攜手打造張星鎮“龍口粉絲”大招牌。其次,以出口產品為導向,全力打造外向型企業。隋豐勝說,目前國內市場一噸粉絲的價格是5000元人民幣,而國際市場上是3000到5000美元/噸,巨大的利潤差距使得張星鎮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這個主管經濟的副書記欣喜地表示,目前張星鎮67家企業中有15家企業具有自營出口權,這個數字還有發展的巨大空間。
拉長粉絲產業鏈
身為龍口粉絲商會會長的趙立亭給記者算了另一筆賬:在粉絲的生產過程中,以前白白流走的廢水通過加工卻可以生產出價值昂貴的粗蛋白和食用蛋白,粉絲價格是5000人民幣/噸,而粗蛋白的價格是10000人民幣/噸,食用蛋白的價格則高達20000多人民幣/噸。這無疑是粉絲產業鏈上的出人意料的”價值增值“。
拉長粉絲產業鏈,顯然是張星鎮未來搏擊市場的重要利器。
據了解,張星鎮近年來不但以開發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即食粉絲、有機粉絲等新品種為重點,先后開發出綠豆粉絲、豌豆粉絲、紅薯粉絲、即食粉絲、蔬菜粉絲等五大系列80多個品種的粉絲,拉長粉絲本身的產業鏈條。同時,他們還懂得向廢物要資源,變廢為寶,兩年前,張星鎮的粉絲學會組織專家,自主研發了從生產粉絲的廢水里提取粗蛋白的技術,目前,利用這項技術,年產粉絲1萬噸的企業可以生產近5000噸的粗蛋白,根據國內市場售價,可以產生1500萬元左右的新的銷售收入,成為粉絲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趙立亭告訴記者,在張星鎮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食用蛋白的提取方法如今也在緊張的研制過程中,如果未來這項技術得到應用,張星鎮粉絲產業的發展前景將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