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孫覆海
實習生葛紅普)日前,上海道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菏澤市國資部門辦理了菏澤市立醫院的相關交接手續———當地最大的這家綜合性醫院在改制一年后,將重新收歸國有。這是菏澤5家市直醫院被“賣”一年之后,最大的一家醫院被收回。菏澤醫改“回潮”的原因,用一位老專家的話
概括,就是“問題越改越多”。據悉,一年前接手菏澤市立醫院的上海道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而且醫院職工的待遇下降了20%。
按照雙方協議,改制后醫院的非營利性質不變,職工身份不變,福利待遇不降,除非職工自愿,否則不得將職工推向社會。但是,后來醫院和職工在退休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職工的福利待遇也下降了20%,連每天洗手都要被扣掉0.75元。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醫院改制后聘任的中層干部,工資幾乎是一個中等收入職工的10倍。
據知情人介紹,道勤公司接手后,承諾修建的病房大樓至今沒見動靜,承諾向醫院投資1000多萬元購買的新設備也未完全兌現。
“醫院醫托、藥托成風,就連一些設備壞了也不修。”該院一位大夫抱怨說,“改制后患者付出更多的治療費和藥費。在改制前,治療闌尾炎一般花費800元左右,而現在動不動就會超過3000元。一盒菌必治原來最多賣七八元,現在卻賣到了20多元!
采訪中,一些醫生表示,醫院改革并非“一無是處”:市場意識強了,人才流動性強了。
菏澤市中醫院副院長李景桂介紹,該院改制前職工3個月發不出工資,設備老化,衛生臟亂差,遲到早退、私自行醫、服務態度生冷硬等問題比較普遍。
李景桂用“病員數量大幅攀升,醫院秩序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來形容改制后的變化:改制前的2003年,醫院每天接待病員61人次,全年業務收入為840萬元;而改制后的一年來,每天有240人次接受治療,全年業務收入超過了2400萬元。
“不是不能改,關鍵是得為醫院找一個好婆家。同時,政府的監管不能缺位,政府的主導作用不能丟失。”市中醫院一位副主任醫師說,“賣得太草率!醫院與企業,在體制與政策甚至觀念上壓根就不對路,企業管醫院怎么能好得了!
“醫院改制必須選派一名具有市場化運營能力和醫藥行業管理本領的院長,同時還要選配團結能干的管理隊伍!崩罹肮鹫f。
在采訪中,5家醫院原來的“婆婆”———菏澤市衛生局的官員似有難言之隱,不愿意對“賣醫院”一事多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