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化產業的支脈之一,藝術培訓業赫然成為各地培植文化產業這棵大樹的重要汲取地,在青島這座被廣泛譽為“藝術人才搖籃”的城市,這一支脈已經漸成規模———
進入秋季,如火如荼的暑期音樂考級也隨氣溫“涼”下來。不過,在一個多月前,
青島還因數以萬計的藝術“考生”和中國音協、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數個考級單位的扎堆兒而涌動著一股忙碌的情緒。忙完近4000人中國音協考級的一專家形容那種氛圍說:一如夏日灼出的熾熱。 根據有關單位的統計,青島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在接受書畫、音樂、舞蹈等培訓,與此同時,青島藝術學校、青島幼兒師范等中專學校以及50余家社會力量辦學的藝術培訓機構紛紛涌現,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積極進行藝術類考試的招考……如此龐大的“供”“需”個體的存在,加之學習者學了就要“學有所成”的心理所致,必然引發這場熱鬧的考級戰。
而考級戰的背后,其實正是藝術培訓業逐步進入“巔峰時刻”的表征。
在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文化產業的支脈之一,藝術培訓業已赫然成為各地培植文化產業這棵大樹的重要汲取地,更何況,在青島這座被廣泛譽為“藝術人才搖籃”的城市,起伏十余年并已漸成規模的藝術培訓業毋庸置疑是其中最可能成為最富產業化特征的一環。
利益驅動下的市場誘惑
據業內人士介紹,藝術培訓最早作為藝術館或文化館的職能而存在,后來“以文養文”思路的出現以及市場經濟等因素的波及,藝術培訓已然吸引了各種資本的介入,并以產業樣態進入市場的競擇。目前,島城的各大高校紛紛開辟藝術專業,其他一些培訓機構也聞風而動,增加藝術培訓的比重,加大培訓的招生力度,各種門類的藝術培訓層出不窮。
滾雪球式的發展,其動力何在?經濟利益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女兒學習鋼琴,每周上一次課(45分鐘),每次課80元,一年下來僅算輔導費就得4000多元,再加上器材費、教材費、證書費、考級報名費等,每年不下萬元。而據一業內人士稱,總的來說,較之10年前,這一費用漲了近1倍,比5年前上漲20%。
此外,另一組數字也說明了這一動力的來源。據統計,青島各大高校藝術類考生高考報名人數近幾年來一直處在穩步增長的階段,2001年報考人數為1599人,2002年為2273人,2003年為3153人,2004年為4234人,今年,藝術類考生的報考人數猛增到7789人。無可置疑,即使再簡陋的樓宇也會飄出琴聲的表象之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加劇、“學音樂不一定成為家”等諸多心理因素已經鋪墊了藝術培訓隊伍日益壯大的背景。
據統計,青島的百萬培訓大軍已經催生了一個多億的產值,而且這一數字肯定在未來還會膨脹。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青少年、老年的培訓隊伍不斷擴容的同時,培訓對象的“凹”形現狀也會趨向“一”字形,因為文化需求的增大必然會促動中、壯年培訓人數的增加。
在這一領域運作多年的一位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說,市場空間的擴展充滿著眾多的誘惑,越來越多的掘金者會前來“開發”這一領地,試著分得一杯羹。
但是,趨之若鶩的同時,焦慮伴隨而來。魚龍混雜,市場有待規范,這是那些具有一定資質的藝術培訓機構和一些有藝術培訓需求的消費者的吶喊。
“鯰魚效應”里的產業延伸
13年前,市歌舞劇院成立青歌藝術培訓學校。抑或是院團尋求新的生存路徑的一種選擇,抑或是身為圈里人的一種前瞻性的先知先覺,“青歌”經歷了10多年的歷練,已在中國舞蹈、電子琴、古箏等方面掌握了話語權。但是藝術培訓市場的繁榮背后隱含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生存準則。
校長王悅琴說,就像“鯰魚效應”,市場所形成的壓力“逼”著從業者審時度勢形成自身特色,并強強聯合延長藝術培訓業的產業鏈條。去年,“青歌”與青島超銀學校聯合辦學,文化科教學的師資力量得到保證,依據擇優錄取的方式,市歌舞劇院又為參加培訓的學員提供了輸出路徑。“輸入”與“輸出”的對接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藝術類人才供大于求的隱憂。
膠南畫苑(油畫村)亦如此。該畫苑從繪畫培訓入手,形成了不同派別繪畫者的聚集之地,正在試著走一條“藝術培訓———藝術品創作和生產———藝術交流———藝術品銷售和出口”的鏈式發展之路。
“不僅膠南畫苑給出這樣的啟示。”市文化局產業處經過數月的調研發現,“海之魂”公司、影坊公司、海韻公司等民營文化公司,不再停留在念小作坊式的生意經,相反,他們在延伸各自的業務范疇上用足功力。事實也證明,他們培養出的模特、群眾演員、樂器愛好者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增加了競爭的砝碼。
文化產業處負責人說,傳統上,藝術培訓和藝術生產相對割裂各司其職,而現在的藝術培訓機構則表現為,借助產業鏈條上的某一“外殼”,將培養出來的人才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并應用于藝術品的創作和生產,形成一個由“培訓”到“生產”再到“培訓”的合理的“雞生蛋”到“蛋生雞”式的有效循環。
而一些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也愈發洞悉其理,他們有一共同的定論即是:藝術培訓要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才能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將藝術培訓的產業鏈延伸,實現藝術技能轉化為經濟效能,才能具有更強的市場活力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生存之道在自發中獲取,這是眾多藝術培訓機構在市場淘洗中的心得。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們還是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在宏觀調控上給他們送來曙光。
資源累積中的基地奠基
對于擁有宏觀調控“權力”的有關主管部門,其實已經看到了藝術培訓產業所具有的實力和潛力。隨著“音樂之島”、“影視之城”文化品牌的提出,依此整合、打造藝術培訓生產基地成為文化主管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決意進行的重要規劃。
據介紹,在藝術培訓及生產的既有實力上,有關部門計劃整合全市資源,將藝術培訓和產業化生產作為文化產業基地,并通過行業的指導和規范,形成一個文化產業的集群。
“這一規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集群。我們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將分布在市內各地的企業,通過一個無形的鏈條互相關聯,形成一種從教育培訓———藝術品生產———藝術服務———藝術品銷售的完整的產業鏈結構,通過產業鏈加強溝通與協作,共同促進藝術培訓和生產業的發展。”市文化局產業處處長吳文明介紹說,當然,做出這樣的規劃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從青島所具有的幾大優勢上出發。
青島的自然環境形成了無形的吸引力。青島氣候宜人,優美的自然景觀每年吸引著百余個劇組來青拍攝,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攝影棚”。
其次,青島在藝術設備生產和制造上已經具備了不俗的實力。青島世正樂器擁有一流的生產設備、生產線,年生產GP琴8000架,UP鋼琴22000架,各種吉他45萬把;青島創新科技利用其在全球遙遙領先的聲效技術,制造以聲霸卡為主的音響設備,其企業規模迅猛壯大;青島影坊則建立了較完善的配套文化服務內容,無論是照明器材、攝影器材、道具家具庫、后期制作設備,還是群眾演員的資料提供、住宿交通等,一應俱全。
再者,正在建設中的鳳凰島影視傳媒基地因北京電影學院分校的落戶,將為青島市蓬勃發展的影視業提供雄厚的人才儲備。此外,隨著藝術培訓業產業鏈的形成,青島本地藝術人才將實現“自產自消”。青島優秀人才短缺的“瓶頸”問題有望解決。
種種利好提供了打造產業基地的可能,而眾多知名節會的出現又進一步烘托了青島的文化氛圍。
日前,首屆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已在青島成功舉行,評委的權威性、參賽選手的水準,以及各地趕來觀摩的樂迷,無不表征著這一賽事所具有的凝聚力;10月16日,亞洲電影論壇在青島舉行。對于這座希冀在“音樂之島”、“影視之城”方面有所建樹的城市來說,這些都是相當不錯的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