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二日電 (記者
李靜)中國國防大學教授何理二十二日指出,日本要不要繼續堅持戰后確立的和平民主道路,仍然是關系日民族命運和亞洲和平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紀念亞洲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座談會”上,何理教授表示,最近日本首相小泉不顧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人
民的強烈反對,悍然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可見總結亞洲抗日戰爭的歷史經驗,進一步批判和肅清軍國主義意識,維護亞洲的持久和平,依然是亞洲各國人民的重要任務。
小泉純一郎本月十七日再次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此舉引來日本諸亞洲鄰國的一片譴責聲,也給跌入谷底的中日關系再吹冷風。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張海鵬在座談會上指出,當今日本社會的歷史認識問題已成為影響中日關系正常發展并滋生危機的主要因素。
新加坡學者卓南生認為,在亞洲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隆重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日本政府對侵略戰爭歷史的認識與定位、日本政要在不同場合發表的談話,不僅較十年前的認識有所退步,而且有意地在減輕和推卸日本的侵略責任,其所“強調要超越不同歷史觀,顯然是為日本的皇國史觀保留空間”。日本政府的這種做法,很難取信于亞洲人民。
來自中國、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五十余名專家學者在當天的座談會上還就如何構建亞洲和平發展新局面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和主張。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步平強調,亞洲人民“共同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才科學”。亞洲各國政府與人民應共同努力,以國際化的眼光和寬闊的胸懷,加深相互理解與溝通,構建共同的歷史認識,作為對抗“站在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上的日本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的對策。
張海鵬提出,日本社會應該認真反省侵略歷史,結束長期形成的對亞洲、對中國的蔑視甚至敵視政策,學會與亞洲各國和平共處,這樣才能有利于亞洲持久和平與繁榮。而繼續研究那段戰爭歷史與處理與遠東國際現實的關系,創造和諧氣氛,將促進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真正平等互惠的交往,建設長久繁榮和諧的新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