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10月19日訊(記者董震)19日從省高院獲悉,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近期辦理兩起刑事案件中,通過多方核實,準確認定了兩名可能被判處死刑的被告人的真實年齡,從而避免了兩起重大刑事冤錯案件的發生。
據了解,在宋某等六人的搶劫案件中,檢察機關起訴認為宋某等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參與
搶劫作案10起,依據公安機關戶籍證明,宋某已滿18周歲。但宋某的父親稱,當初為了生二胎,他們報戶口時將宋某的出生時間往前提了一年多,宋某的實際年齡未滿18歲。
法官認為,此事關系重大,如果確認宋某作案時已滿18周歲,則根據搶劫犯罪情節極有可能被判處死刑,相反則不能適用死刑。威海中院的法官立即與當地公安部門聯系,公安部門分別提取了三名證人的證言,均證實宋某是1987年出生,據此推算其犯罪時未滿18周歲。
為確保萬無一失,威海中院又委托公安部給宋某作了骨齡鑒定,鑒定結論表明,宋某犯罪時存在未滿18周歲的可能。據此,威海中院認定宋某犯罪時未滿18周歲,依法不適用死刑,從而防止了一起錯殺案件。
在高某搶劫案中,嫌犯高某同樣存在年齡疑問。法官們來到高的出生地黑龍江省大慶市醫院,根據高某母親的住院分娩病志,查明了高某戶籍登記的是農歷生日,而準確出生日期與此不符,從而也查清了高某犯罪時確未滿18周歲。為此,二審時高某的死刑被改判。
對此,省高院有關人士表示,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及特大暴力犯罪的比例不斷上升,辦案人員應當摒棄戶籍證明至上的觀點,警惕戶籍證明記載事項可能與實際不符的情況。能否準確地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對于正確適用法律懲罰犯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