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上海《勞動報》的一則報道說,一份專門的權威調查分析,目前有七類中國年輕人有業不就。青年事業現象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不就業族”七種類型
第一類是學歷低、技能不占優勢的青年人,他們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業
。這一類人的特點是高不成,低不就,占30%左右。
第二類是高校畢業生,他們對就業崗位期望值過高,過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業。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心氣高,認為低收入崗位使自己“屈才”,大約占15%。
第三類是從單位里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總是用過去的工作與新工作做比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來的工作好就不就業。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戀舊情結”始終解不開,大約占10%。
第四類是以工作太緊張、不適應工作環境、人際關系不好和希望再學習等理由自動離職的人。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放棄了原有的工作,離職后以“休養”或“讀書”為主,他們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類是“創業幻想型”的年輕人,他們有強烈的創業愿望,但沒有目標,沒有項目,看什么都想干。這一類人的特點是,創業不成功,也不愿意給別人“打工”,大約占到不就業人員的15%。
第六類是不停地變換工作崗位的人,他們形成習慣性跳槽,跳來跳去,最后“漂”落到社會上。一項調查顯示,95%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跳槽”的心態。這一類人的特點是,自恃學歷高,能力強,所以頻繁換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后把工作弄丟了。這類人,占10%。
第七類是父母甘愿供養的人,他們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這一類人的特點是,獨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養他們,所以不急于就業。這類人,占10%。
負面影響大引社會關注
青年失業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現象,也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全球化、一體化浪潮的沖擊下,青年失業成為全球性的挑戰且顯得越來越嚴峻,同時也成為中國政府日益重視的現實課題。青年失業會給社會、家庭、個人帶來許多的負面影響。
對社會的影響,首先是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即沖擊公眾教育投資和消費心理。據調查,在我國家庭消費的排序中,68.8%的家庭將教育消費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希望子女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長占被調查者的89.8%。一旦人們對教育投資回報喪失信心并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對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就會減退,最終造成國民素質下降,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競爭力的提升。
其次,道德失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失業后為了盡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極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關系、找熟人、搞賄賂,而一些“能力”較差的青年為了討好招聘者,甚至還得心甘情愿地“作踐自己”。這可能引發新一輪道德失范,對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再次,造成人力資本的巨大浪費。
對家庭而言,許多青年失業者躲在父母羽翼下生活,給家庭帶來越來越重的負擔。有專家分析說,隨著時間的推移。“neet族”的父母,有的加入失業下崗的隊伍,有的由于退休而收入減少及醫藥費支出增加。對于失業青年來說,過去所依賴的經濟來源正在失去,將引發更多的矛盾。據本市盧灣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今年2月中旬公布的一項調查,七成失業青年靠父母撫養。青年失業家庭中,平均每個家庭負擔1.2個失業人員。
青年人失業,就個人而言,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有專家指出,現在二三十歲的青年,其共同的特征是: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大多數為家中的獨生子女,一直受到“小皇帝”一般的呵護。步入勞動力市場前,他們基本都受到父母很好的照顧。他們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成長起來,沒有什么職業技能。青年人失業,首先,會使有的人對前途迷茫,生活空虛,所以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別人要大;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不工作的時間延長,他們與社會的交流越來越少,適應能力也將下降,以后就更難適應工作的要求;再次,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了很多人缺乏就業危機感,不愿意吃苦受累。
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馬杰說,這兩年大學生“賦閑”狀況更加明顯,而且人們對此的關注度也提高了。2002年,上海市有關部門曾經請零點公司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16歲———25歲之間的失業、失學青少年高達63000名。這其中,中專、職高甚至大專(學)學歷的知識型neet族占有相當的比例。浙江省一位教育專家認為,根據近年來對蘇浙兩省各類高校畢業生人數和實際就業人數的對比分析,neet族的數量有迅速上升的趨勢。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在會見第二屆“中國青年創業獎”獲得者時強調,就業問題與青年群體密切相關,青年創業是促進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青年的就業創業工作,加強對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領導,通過多種途徑,大力支持中國青年創業行動,推動青年就業創業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