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玉 王陸光 羅 健 汪智杰
環翠區是中國大陸離韓國海上航距最近的城市——威海市的中心城區。早在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從這里開通了中國第一條與韓國仁川之間的海上航線。被命名為“金橋輪”的國際航船在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把中韓兩國的經濟往來凝聚成一座飛躍海天的“海上金橋”。正是由于這座“橋
”的存在,在橋的西端——環翠區,逐漸聚居起一群群在此生活工作的韓國人。
(一)
孫圣明是乘坐第一班金橋輪來到環翠區的韓國客商,當時中韓尚未建交。懷著忐忑不安心情的孫圣明來到中國的原本目的只是為了卻爺爺當年的一個夙愿。沒想到中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環翠區人民和當地政府對他們這些初到中國的韓國人給予了熱情接待,并再三講解中國的開放政策和友好傳統。在生活起居上,好客的環翠人也給予他們這些陌生的韓國朋友無微不至的照顧。劉逢泉就是孫圣明在威海交的第一個朋友。在逗留威海的日子里,孫老板就下榻在劉逢泉經理管轄的麗園大酒店。言語不通,劉經理主動幫他找翻譯;飲食不習慣,劉經理就讓廚房按孫先生的口味做出冷辣可口的菜肴。在與劉經理的攀談交流中,孫圣明產生了在中國做生意的念頭,于是在第二次來威海時便嘗試著帶了兩小包領帶,沒想到很快就銷售一空。嘗到甜頭的孫先生于是把擴大經營的想法跟劉經理講了出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劉經理把賓館的部分客房騰出來租給劉先生用作韓貨精品屋,于是在孫先生第三次來到環翠區時,他的七八個商界朋友也一同前來,共同在麗園酒店做起了韓國服裝、韓國領帶的生意。包括劉經理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在短短幾年后,麗園大酒店竟成了聞名全國的韓貨批發商城,麗園酒店的所有客房都成了韓貨商品屋,數百名步孫圣明腳印而來的韓國人在這里做起了生意。附近的幾所學校里也出現了說著生硬中國話的韓國學生。
生意場上,孫先生無疑是一位成功者,但令他興奮的并不在此,讓他引以為榮的卻是另兩件事:第一,他們培養出數百名千萬元富翁和百萬元戶。南到廣州、昆明,北到沈陽、哈爾濱,西到成都、蘭州,全國各大城市都到威海進貨。韓商專搞批發利潤低,國內經銷商賺的就很多。第二,環翠區生產的服裝逐漸成為韓國市場主角,精明的環翠人見到韓國服裝有這么大的市場,不甘心坐享其成,引進了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搞起了來料加工,環翠區成了韓國服裝生產基地。
把生意融入中國市場的孫圣明把情感也融入到中國的老百姓中,他帶頭向希望工程捐獻1萬元,以他為代表的韓國商會一共捐出16萬元;1998年中國南北方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孫先生捐贈了5萬元的錢物。每年他還要給福利院送些慰問品。
孫先生5點鐘下班后,有時與朋友喝酒聊天,他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漢語,閑暇時經常去逛音響店,威海大大小小的音響店,他都走遍了。有一次他一下子買了70多盤CD唱片,不愧是一名絕對的發燒友。他喜歡看體育比賽,但中韓足球賽他很少看,中國總輸球,他希望中國足球早一點走出亞洲。
就在我們采訪的時候,孫先生接到了正在韓國高麗大學讀書的女兒的傳真,告訴說今年春節她與哥哥、母親一塊到中國過節。孫先生借題發揮說:我喜歡威海。這里與漢城比起來,空氣清新,交通通暢。
(二)
樸鐘八是環翠區一個漁村的韓國籍村民,村里一百多戶人家幾乎都認識他,原因就在于不僅許多直爽的漁民和他一起喝醉過,更重要的是村里的許多勞力都義務幫他修過廁所。這既是樸先生落戶王家村的引子,也是樸先生始終感激于王家村的一個原因。
樸老板最初在離村子不遠的另外一個地方辦工廠,以生產假發為主。廠里最初設計不合理的廁所經常發生堵塞,院內常弄得臭氣熏天。終于有一天,一場大雨使廁所的糞便溢滿了廠院,事情不大卻不能耽誤,必須盡快解決。然而,新廁所的選址、建設卻讓樸先生傷透了腦筋。聞聽此事的王家村支書王月勝二話沒說立刻招呼村民備工備料,兩天時間就為樸老板的工廠義務建起了一個新廁所。樸鐘八十分感動,再三表示要把工廠搬到王家村,然而他的好意卻被王支書婉言謝絕。王月勝說:“來我村投資,我們歡迎,但拆兄弟村的臺的事我不能做。”此話更令樸老板覺得王支書這個人值得交。事隔一年,當樸老板的工廠擴大生產需要再建一個分廠時,樸先生的要求才得到滿足,他索性把家也搬到王家村,成了這里的一位普通村民。作為村民,他一樣參加村里的各種活動:挖溝修路;捐款救助;幫張三介紹對象;跟李四喝酒聊天等等。村民們對略懂中國話的樸先生已非常熟悉。在樸先生的帶動下,洪仁杓等一批韓國企業家先后在村里開了8家韓資企業。這些“韓國村民”與中國村民相濡以沫,生活工作都非常融洽,逢年過節,村子里的韓國人都和村民們一起載歌載舞,開懷暢飲。每到春節,“韓國村民”和中國村民都相互串門拜年。今年老人節,“韓國村民”們還將自己企業生產的高檔服裝、皮衣送給村里的每位老人,并請村里的所有老年人美美地“撮”了一頓。對這些特殊的村民,村里也都給他們竭盡所能的關懷。
(三)
崔榮哲和鄭浩權都是威海韓盛光學有限公司的生產部長,幾年前他們來到環翠區,在這家以生產眼鏡為主的韓資企業擔任技術骨干。有趣的是他們兩個都娶了中國妻子,賢惠善良的中國太太很快讓他們習慣了中國飯菜的口味。作為環翠區的“洋女婿”,在廠里他們兢兢業業;在家里他們和太太相敬如賓,還經常帶著妻子孩子看望雙親,高興時還會哼哼兩句“常回家看看”。鄭浩權先生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當筆者好奇地問:“你有兩個孩子,韓國不搞計劃生育?”鄭先生說:“韓國在八十年代以前也實行計劃生育。現在韓國逐漸富裕起來了,許多年輕人不愿意生育小孩,所以政府也就撒手不管了。”在中國娶妻生子,崔先生和鄭先生便把這兒當成他們的第二故鄉。周圍發生的事情,他們也開始留心起來了。他們支持職工參與所在地舉辦的一些文體活動。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公司專門舉辦了一場慶回歸文藝晚會,1999年澳門回歸,他們也同樣舉辦了晚會慶賀中國走向大團圓。
談到中國即將加入WTO,崔先生表現出比以往更興奮的情緒。。他認為在中國的外國人不僅可以享受國民待遇,而且也擴大了在中國的投資范圍,同時,中國的商品對世界市場的發育和流通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他們也清醒地看到,隨著來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的增多,勢必也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但是對已經捷足先登的韓盛光學來說,進一步發展會更快一些。崔先生的話說得很實在,也很自信,因為他已是中國通了。
金浩成是威海少宜服裝廠的老板,在他的辦公室里一直放著一把掃帚,說起這把掃帚,金先生深情地講起他剛剛到環翠區辦廠時的情形。當時,他的第一批來料加工生意剛剛開始,原材料剛入海關,就被發現一些數據填單上出現了錯誤。在事實尚未查明的情況下,海關扣留了這批貨物。金浩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跑了七趟海關,所有他能找到的韓國老鄉、企業界朋友甚至官居要職的干部都找個遍,但貨物始終還是拿不出來。絲毫不報任何希望的金浩成在喝悶酒時無意中對當地的一位鄉鎮干部道出了苦衷,沒想到這位老大哥爽快地答應愿再替他跑一次。金浩成搖搖頭說,“去也沿用,你要是能要出來,我天天扛著掃帚給你掃院子”。然而金浩成萬萬沒想到,正是這個小小的鄉鎮干部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使企業很快開工上馬。事后,這位干部開玩笑地讓人給金先生送來一把掃帚,弄得金先生直打電話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就在我們即將結束采訪時,獲悉環翠區人民政府已正式與韓國仁川廣域市中區廳政府簽署了地方公務員互派常駐協議,這在山東省縣級地方政府中首開先河,駐在環翠區的韓國人立刻爭相祝賀,春風般的喜訊馬上被韓國朋友打在筆者的手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