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最新一期的《瞭望》周刊刊登文章指出,到2050年前后中國要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不是輕易能夠實現的,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將面臨經濟質量、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競爭力三大瓶頸,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今年2月發表的研究報告
指出,中國仍然屬于經濟欠發達國家,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綜合經濟水平相當于2002年美國的水平,進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進入世界前10名。“報告”提醒人們要充分認識,中國從經濟欠發達國家邁向發達國家仍任重道遠。
保持清醒頭腦
中國要成為發達國家并自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必須提高綜合經濟水平、實現全面現代化和增強綜合國力,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有著沉痛的教訓。據荷蘭經濟史專家麥迪遜在《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一書中統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英國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額;據美國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提供的數字,1830年中國制造業產量占世界制造業生產量的29.8%,略低于整個歐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國和日本分別所占9.5%和2.8%的份額。
因此,清朝統治者仍自恃“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和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陳舊觀念,自閉于世界之外,中國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越來越落后。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百年內,中國多次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和破壞,終于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興衰史告誡我們,中國要振興,必須增強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主要包括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軟實力”主要包括民族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濟是綜合國力的基礎。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不僅比較經濟規模,而且要看綜合經濟和現代化水平。
在進行大量數據分析和科學比較后,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指出,2002年中國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在世界108個國家中排在第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經濟結構的綜合年代差理解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相當于1858年的英國、1892年的美國、1957年的日本和1976年的韓國經濟現代化水平。課題組負責人何傳啟說:“我們的結論,是在對世界300年的歷史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客觀評價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水平,在外界異乎尋常的贊譽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專家們研究發現,從1980年到2000年,在世界106個國家中,大約88%的發達國家仍是發達國家,約95%的欠發達國家仍是欠發達國家。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研究認為,在21世紀頭20年內,約90%的發達國家仍將是發達國家,約90%的欠發達國家仍將是欠發達國家。到2050年前后中國要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不是輕易能夠實現的,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將面臨經濟質量、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競爭力三大瓶頸,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升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改革開放26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達9.4%,創世界之最。但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已經到了不解決就難以實現經濟和資源、發展與環境、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發展。
要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中國已經沒有條件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必須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現代化的道路。發達國家從農業經濟時代邁向工業經濟時代,都曾大量消耗資源和造成嚴重污染,經歷了“資源——產品——污染”或“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研究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設想。從上世紀80年代起發達國家經濟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向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據世界銀行統計,2003年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美國分別為2%、23%和75%,日本分別為1%、31%和68%,德國分別為1%、30%和69%。由于農業所占比重已經很少,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國內主要從事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服務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發達國家單位產值能耗僅相當于20世紀70年代的50%左右,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和技術。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走向盡頭。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不轉變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不轉變增長方式,競爭力將難以提升;不轉變增長方式,經濟持續增長和平穩運行的安全性將受到影響,因資源問題而引發國際沖突的可能性也將增加。因此,中國必須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現代化模式,即“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運河戰略”。所謂“運河戰略”,就是中國不走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后知識化的道路,可以在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兩個階段之間開辟一條“經濟運河”,使新型工業化和知識化協調發展,從而大大加快綜合現代化進程。
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現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滯后。要加快從欠發達國家步入發達國家,中國必須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從總體上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科技專家參照國際科技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方法,選用12項核心指標進行計算,結果表明:2001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
中國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大關系:政府和企業都要增加研究與開發投資,但要以企業為主;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要相輔相成,但要立足于自主創新;依賴貼牌并非長久之計,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品牌戰略”。
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
中國最大的特點是人口眾多,據預測,2034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86億。就業壓力巨大。202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將超過9億,比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還多3億。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將超過2億。提高勞動者素質、確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這是中國從欠發達國家邁向發達國家的根本動力。
2003年一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表明,中國達到公民科學素質標準的人口比例不到2%,而美國在兩年前已達17%。據近期一項同日本、美國、歐盟15國的比較調查,中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均為倒數第一,主要原因是普及教育不夠。到2003年,中國15歲及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為4.6%,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2.6%,發展中國家平均為6.5%發達國家平均為28.1%,轉型國家為13.9%,我國比發達國家滯后約50年。
中國經濟現代化曾經錯失三次歷史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特別是不該錯失第三次機遇,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轉移時期。這次機遇的錯失,使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差距明顯拉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由于基數小、人口多,中國GDP所占比重沒有大幅度上升。2004年,世界GDP達到406705.38億元,其中美國GDP占28.5%,日本GDP占11.48%,中國GDP占4.06%,居世界第7位,但中國人均GDP在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中居100位左右。
文章說,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緊緊抓住和用好主要戰略機遇期,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要充分認識,從欠發達國家邁向發達國家,實現綜合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仍需幾代乃至十幾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地艱苦奮斗。(李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