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凱 報道
本報濟南訊“怎么了?哪兒不舒服?醫生戴著厚厚的大口罩,一邊例行公事地詢問,一邊頭也不抬地寫病歷……人家根本不管你有多痛,就那個樣……”省城李先生,說起自己國慶期間因突然腹痛到省城某大醫院就診的經歷,現在還覺得心寒。據了解,類似現象在一些醫院司空見慣。有關人士指
出,醫生人文關懷的缺失,已經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誘因之一。
“病人本來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而現在的醫生人情味卻越來越少了!”前不久,省直某機關常與醫院打交道的高先生,夫人突然被黃蜂蜇傷出現過敏反應。高先生急忙陪夫人到某三甲醫院三樓皮膚科就醫,而在一樓皮膚科藥房取藥時,才知道有一種藥需要更換處方后到門診藥房才能拿到。他們再返回時發現剛才給看病的大夫已不在,只好到隔壁同為皮膚科的診室,請另一位醫生給抄一下處方,“掛號去!”任憑高先生百般解釋,這位掛著教授胸牌的醫生,還是硬要他重回一樓掛號……
家住歷城區的王先生想起省城某大醫院醫護人員的冷漠至今還后怕。去年9月,他在這家醫院接受膀胱鏡檢查,由于對手術情況不了解,便一個人進了手術室。“馬上下班了,快點!”還沒下手術臺,醫生便催著,讓病人把幾個試管樣品尿從醫院一端的手術室送到另一端的三樓門診化驗室。“先交費,不交費,不收樣!”一位年輕的“白大褂”態度明確而堅定。王先生再忍著巨痛從一樓挪回三樓。“下班了,不收了!”當王先生回來后,剛剛還讓去交費的“白大褂”,已經準備下班。手握著幾支只能帶回家去的試管,王先生幾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做檢查,爬樓梯,再疼我從沒有過掉淚的意思,可這醫生的冷漠太傷人心了!”一直對醫生敬愛有加的王先生,心頭從此多了塊揮不去的陰影。據統計,在醫患糾紛中,真正屬于醫療技術事故的僅占10%—20%左右,而絕大多數則是由于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責任心差,造成醫患關系緊張而引發的。
對此,山東大學人文醫學研究中心的沈秀教授分析認為,多年來,由于我國醫學教育過分強調病人的生物性、自然性,缺少對醫生的人性化教育,沒能實現從生物醫學向心理、社會醫學的轉變,使本來最具人性化特點的醫療服務變成了冷冰冰的應付公事。這直接導致了病人、社會對整個行業的不滿、醫患關系的緊張,給社會增添不和諧因素,而且也阻礙了醫學科學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