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空巢開始起步
空巢老人群體是考驗城市管理體制和社會道德體系成敗的關鍵。那么,我們生活的城市在為他們提供了怎樣的保障措施與便利服務呢?市老齡委近年來的相關調查顯示,當前我市的115萬老年人中,80%以上的家庭仍沿用傳統家庭養老的方式
。
養老床位供不應求
對于年輕人來說,因受社會競爭壓力大等諸多因素影響,經常回家看父母已變得與現實差距越來越大。于是,一些空巢老人因為缺乏子女日常生活的照料和心靈的慰藉而進了養老院。據統計,目前我市擁有養老機構60余家,床位共計2000余張,剛剛達到老年人口千分之二的最低要求,但卻無法滿足日益龐大的空巢老年群體的需求。“如果要興建新的養老院所,則面臨場地與
資金的雙重短缺,養老機構的微利性也使其成為社會投資的‘冷門’。”因此,在這種情形下,一種更能滿足空巢老人“戀家”情結的養老模式應運而生。
居家養老喜憂參半
“社區關照必將成為未來獨居老人關照的重要方式。”自2004年年底,主要針對空巢、獨居老人的“居家養老”模式在市北區試點,服務內容涉及生活照料,如幫助采購日常生活用品、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精神慰藉,如與老人談心聊天、閱讀書報、幫忙聯系家人等等,如今,該模式已在全市逐漸鋪開,并先后培訓了近百人的養老服務員隊伍,定期為近200名老人登門提供免費送時養老服務,同時社區不少空巢老人也開始自愿掏錢“買”服務。
不過,由于傳統排外心理作怪,加之考慮“隱私”、“安全”等因素,“居家養老”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志愿加盟能走多遠
與此同時,志愿者也加入了關愛空巢老人的隊伍。今年,團市委、市老齡辦、市民政局、市志愿者協會聯合啟動了“愛心敲門”關愛空巢老人志愿者行動,從社會各界招募的5000名愛心志愿者深入全市百余個社區,與空巢老人簽訂幫扶協議,定期到老人家中問候探望,陪孤獨的老人嘮嘮嗑,為病弱的老人排憂解難,并及時把老人的情況和遇到的困難向社區反映。
不難看出,近年來出現的諸如社區服務、活動中心、臨終關懷、養老護理等等,都是社會為空巢老人辦的實事好事。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這一切舉措都替代不了雙親對子女的種種精神企盼。
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