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記者 閔捷 孫曉勝 胡梅娟)
同樣是在“黃金周”,同樣是出門旅游,比起2000年5月留下的“悲慘記憶”,今年準備去歐洲游玩的何玉山顯得從容許多。
“5年前來北京玩時,找不到旅店,買不到回程車票。”在甘肅蘭州一家公司供職的何玉山說,“此次出行,已經做了半年多的周詳計劃。”
今年,中國人的長假制度--黃金周已進入第七年。據統計,截至目前,過去的14個黃金周全國累計有10.7億人次出游,累計旅游消費4292億元,不僅為眾多衍生行業提供了巨大發展機會,也使黃金周休假逐步成為中國人闔家團聚、舉家出行、游歷山水的一個“新民俗”。
長假進行到第七年,大多數中國人在經歷了興奮、抱怨和無奈等種種復雜的情感后,開始將長假文化的關鍵詞鎖定在:理性、個性化、多元化、關注健康、享受生活。
北京市統計局日前對18個區縣1685位市民進行的隨機電話調查顯示,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78.1%的受訪者不愿出行,理由是“節日期間人多擁擠,不能達到旅游放松的效果,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而根據國內一家知名的旅游網站所作的調查,有43.8%的會員表示在考慮出行時,主要看重“整個旅行的安排和感受”。
這說明現代人對休假方式的理解正在改變,開始追求舒適度和自己認可的方式。
中國的“黃金周”休假制度始于1999年,當初政府的用意是啟動消費和刺激“內需”。這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公眾集中休假期被安排在每年的農歷春節、5月1日至7日和10月1日至7日。
“黃金周”讓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悠閑之樂”,一時間,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假日經濟”的熱潮。據統計,每年中國超過10%的旅游者是集中在3個黃金周里出游的。
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國慶“黃金周”,全國出游2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實現141億元。今年的五一“黃金周”全國共接待旅游者1.21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67億元,分別比1999年的第一個“黃金周”增長了332%和231%。
伴隨著“黃金周”,擁擠、事故、服務質量下降、景區設施欠缺、旅游資源過度開發等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并促使人們開始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種種弊端。有人甚至懷疑“黃金周”制度會不會被取消。與此同時,關于“帶薪休假”、分流黃金周游客的呼聲也日漸升高。
帶薪休假的提議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論。中國的《勞動法》第45條規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凡工齡在一年以上的職工均可帶薪休假。但十幾年過去了,這項有利于分流旅客的制度還懸在空中。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旅游研究所副所長陳高欽表示,取消黃金周并不能根本解決暴露出的問題。
他說,有關方面應嚴格遵循旅游的市場規律,政府也應不斷總結黃金周的經驗教訓,使人們在選擇旅游時間、地點和方式時更趨于理性。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