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報2日刊發《魯酒沉醉八年今醒來》報道后,在全省乃至全國白酒行業引起廣泛關注,飽經滄桑的魯酒是如何在低谷中再度崛起的呢?本報記者采訪了魯酒的部分骨干企業老總以及山東白酒協會和山東糖酒協會等有關單位,探求魯酒再度崛起的原因。
8年前,山東白酒幾乎是清一色的國有企業,而時至今日,除
了蘭陵、景芝正在運作改制外,國有資產已經基本從白酒行業退出。“酒企民營化,讓魯酒去掉了產權枷鎖輕裝上陣,改制成為魯酒崛起的助推器”,山東輕工辦主任、山東白酒協會會長謝寧高度評價了企業改制對魯酒復興的重要意義。
由于白酒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白酒企業大多是老國有企業,職工老,思想老,管理老,包袱重,祖孫三代在一家酒廠的情況并不鮮見。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都有“酒廠情結”!耙敽每h長,先搞好酒廠,由于酒廠對地方財政貢獻大,酒廠日子好過時,政府要錢要酒,都得找酒廠,酒廠是‘第二財政局’,政府都舍不得讓酒廠改制”,省糖酒協會秘書長薛劍銳直言不諱地批評政府的“酒廠情結”。
由于市長決定廠長命運,所以酒廠的經營決策要看市長臉色,而并不是按市場規律辦事!邦I導升上去,企業垮下來”的悲劇屢屢上演。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有酒廠老總透露,在昔日酒廠輝煌時,當地縣政府共從酒廠劃走7000萬元,這對于瞬息萬變的酒類市場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
蘭陵作為山東白酒產量老大,人員最多,但也是包袱最重的企業,董事長陳學榮有著切膚之痛。他說,企業過度膨脹之時,也是開始衰敗之日。由于產權問題所限,上世紀90年代中期,蘭陵按照政府的行政命令一下子接管了十幾個小酒廠,人員猛增到11000多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F在經過改革,人員已經降至4000人,每年就能省出7000萬的利潤。
魯酒領軍企業泰山生力源嘗到了改制的甜頭。該集團掌門人馬西元告訴記者,改制前公司有120多個中層領導,改制后精簡為30個,全集團1356個崗位,連燒鍋爐的崗位都要通過競爭才能上崗。原來接待費和車輛費是大鍋飯,每年400多萬元,改制后包干到人,每年只有100萬,花光了就自己補。這幾項費用加起來,每年就能省下近千萬的花費。
扳倒井掌門人趙紀文作為省白酒協會副會長企業中最年輕的老總,被業內稱為魯酒少帥。他認為:“企業只有改制后,才能不找市長找市場,打碎鐵飯碗,人才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一著棋使得老酒廠全盤皆活,如果還是沿襲老的體制,魯酒根本不可能復興!
縱觀山東白酒企業,國有酒廠由于包袱沉重,仍在艱難度日,而像泰山、趵突泉、古貝春、扳倒井、花冠、浮來春等改制的企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成了拉動魯酒整體崛起的主流力量。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