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后,她一人侍奉公婆、照顧孩子30余載;跟丈夫進城后沒有工作,有時難免抱怨幾句。丈夫的回答總是那么堅定,“你歸我‘管’,歸這個你奉獻了62年的家‘管’。”
9月29日,記者來到淄博市政府第三宿舍,走進“鉆石婚”老人孫即援和張翠鳳的家,深為他們風雨同舟的真情所打動。
雖然已是80歲高齡
,但張翠鳳老人身板硬朗、耳不聾眼不花。剛坐下,她從茶幾上的盤子里拿出一個秋桃塞給記者,然后捏捏這個、摁摁那個,又起身給丈夫遞了一個。“這個軟。”孫即援對記者說:“像我們結婚有60多年的老人其實還真不多,她跟著我受苦了。”
1943年,日本軍隊進駐孫即援的老家--淄川區磁村鎮。在那兵荒馬亂的日子,村里年輕人怕有個意外,都早早地結婚生子,16歲的他跟比自己大2歲的張翠鳳結了婚。解放后,孫即援先后進了村合作社、鄉供銷社、商業局等,一直在外邊工作,妻子一人侍奉公婆、拉扯著6個孩子。孫即援告訴記者,他這輩子非常敬重、感激妻子,因為她獨自一人支撐這個家整整32年,直到1975年妻子才搬到張店跟他團圓。當年,他們全家住在淄川區昆侖鎮,他每月工資17.5元,父親在旅館干登記員掙得更少,而家里也沒有耕地,10口人的吃穿就是一個大難題。為了一家大小的生活,瘦小的張翠鳳到處打零工,在磚廠、煤窯干過苦力,最后在昆侖火車站干起了臨時工,專門裝卸貨車,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車站一喊就去。
說著說著,孫老的情緒稍微有些激動,聲音也有些顫抖:“有一年冬天,她半夜里急著去裝車,天黑路滑摔著右腿。為了掙那點錢,她硬是咬著牙忍痛裝完了車,回到家里棉襖都濕了。一直堅持了2天,疼得實在受不了了,才找人捎信讓我買回點膏藥。我那時40來歲,平日里不管再難也不會掉眼淚,但那次看著她腫得老高的腿,忍不住躲到西屋里哭了一陣。現在她這條腿膝蓋嚴重骨質增生,我覺得是那次留下的后遺癥。”
1972年,她為了響應當時上山下鄉的號召,帶著一家人又從昆侖回到磁村干起了農活,沒想到這次讓她失去了從臨時工轉正的機會。說到這里,張翠鳳老人不免對丈夫發起了牢騷:“你那時當個小干部,按照國家政策,我就不能在城里干臨時工吃商品糧。其實,那時候也有家屬死賴著不下鄉,可我怕你為難,二話沒說就回到農村。后來,跟我一起干裝卸工的同事都轉正了,我卻一直沒有工作。”孫即援老人溫和地對妻子說:“你不是整天說沒有組織管你嗎,這個家就是你的組織,我‘管’你一輩子!”
二老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生活雖然平平淡淡,但他們非常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