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20年來亞洲最大的投資項目即將落戶
●被福布斯雜志評選為最適宜開設工廠的城市
●財政收入中油田與地方首次平分秋色
◆導報記者孫秀紅通訊員綦躍彬許欽增東營報道
“杜邦公司在選址時,考察的主要因素一是淡水擁有量。按照規劃,杜邦一期工程一年需要1000萬噸
淡水,在全國多數城市都在喊缺水的時候,東營豐富的淡水資源成為杜邦選擇的理由之一。”對于杜邦20年來亞洲最大的投資項目即將落戶東營,東營外經貿局副局長許其杰和該市的許多官員一樣,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自豪。
3月1日,美國杜邦公司和東營市聯合宣布:在東營開發區興建世界級鈦白粉生產設施開始商務談判。現在,雙方談判的輪廓已經確定:杜邦公司將獨資在山東東營建設鈦白粉生產基地,總投資10億美元,一期投資7億-8億美元。10月份,雙方將在北京正式簽定投資協議。這是杜邦近20年來亞洲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東營引進的最大的投資項目。
“東營的天然氣資源豐富,市政府已經為杜邦的工業項目解決了日供5萬立方米天然氣問題。東營地多人少,有500萬畝的土地等待開發,我們已經為杜邦規劃了20萬畝的工業園。”
談起投資優勢,東營的政府官員頭頭是道,世界500強之一的杜邦環顧全國最終落戶東營是他們投資環境的最現實寫照,而近日《福布斯》雜志將東營列為全國20個最適宜開設工廠的城市之一的評選,又框定了東營的未來,讓這個正力圖從石油城轉型為工業城的城市信心倍增,他們認為,東營大力發展工業的時代來了。
石油城轉型
東營這個1983年才設市的城市,建筑新穎,道路寬闊,處處綠樹鮮花,有人甚至稱它為北方的天堂。
沒有錢很難營造出一個美麗的城市。東營的美離不開它所依存的勝利油田,在鹽堿地上建立起來的東營,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它所有的資本就是源源不斷的石油,以及由石油而發展起來的相關化工產業。在過去的20年里,東營依靠勝利油田建立、發展、壯大起來,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稅收幾乎就是東營市的所有財政收入。依靠這些財政收入,東營建設了山東最好的公路,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設施,建設了許多城市沒有的兩條電網(國家電網、地方電網),建成了山東首個數字化城市,東營的人均純收入也排在了山東17地市前列。
但石油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專家預言,依照現在的采油規模和采油速度,勝利油田還可以開采30年。那么,30年后,東營靠什么生存?像許多資源型城市面臨的問題一樣,這個問題擺在東營市政府面前。
東營市政府選擇了工業強市的未來。根據已有的工業基礎與潛力“指數”,東營將石油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橡膠制品、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造紙及林木加工、食品加工等八大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
最適宜開設工廠的城市
9月17日上午,2005中國·東營經貿洽談會在東營汽車交易市場舉行。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的經貿洽談會在這一次收獲了累累碩果:簽約投資類項目236個,其中合同項目130個,投資總額149億元人民幣;協議項目106個,投資總額235.9億元人民幣。
在這些投資項目中,不乏過億元的大項目——華泰集團與芬蘭的斯道拉·恩索公司合作的20萬噸SC紙項目,引進外資6.48億元;韓國三井CW株式會社銅桿生產項目,引進外資9.7億元;魯能東營風電項目投資25.9億元;上海金懋集團10萬噸回火胎圈鋼絲項目吸引投資4億元;橫店草業集團的乙醇項目投資4.8億元;地下鹽礦開發項目引來投資2.8億元。
現在分析起這些大項目的落戶,許其杰認為,是企業投資向成熟、理性轉變的必然結果。過去企業投資不管是生產型企業還是高科技企業或者貿易型企業,一概將沿海城市或者中心大城市作為首選,認為這些地方商業環境好,適合投資,這只是一種籠統的、模糊的認識。貿易型企業需要良好的商業氛圍,高科技企業需要大城市里暢通的信息流、豐富的高科技人才,但對生產型企業而言,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意味著更高的生產成本、商務成本,也即意味著更低的利潤,所以生產型企業需要的不是商業氛圍,而是生產環境。
《福布斯》雜志在半個月前的最適宜開設工廠的城市評選中,將東營列為20個上榜城市之一。
據介紹,正在建設中的4000噸級的貨運港口,決定了東營具備了沿海城市所具有的國際貨運優勢,可以面向國際市場。但東營人少地多,只有180萬人口的東營,土地面積8053萬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是山東的5—7倍,居我國東部沿海城市之首,黃河每年還填海造陸3萬多畝,不斷為東營提供新的土地資源。許其杰認為,在目前宏觀調控政策下,東營的這一優勢更凸顯出來。在全國許多城市的建設用地被嚴格控制的時候,東營卻有500多萬畝等待開發利用的土地,這些鹽堿地如果改造成耕地投入的成本太高,就不如分散到各個企業,由企業改造成建設用地了。
東營的水利設施完善,可以儲存黃河提供的豐富的淡水資源,一次能存儲10億立方米的淡水,可以保證整個東營市半年的用水量,這種強大的存儲能力是國內其他城市少有的。許其杰說,杜邦當初決定落地東營,淡水資源是關鍵因素之一。東營的道路、交通、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走在了沿海城市前列。
東營的石油資源豐富,勝利油田80%的儲量和85%的產量集中在東營市境內,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1.6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367.2億立方米,并處于穩定發展階段。
東營這個城市雖然年輕,但工業基礎良好,與石油相關的化工產業、鹽化工、石油設備制造都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儀器儀表生產也發展為制造業。東營的中國石油大學在由專業大學升級為綜合性大學后,為東營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石油職業學院則為東營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
許其杰認為,雖然東營的商業環境不及沿海城市與中心大城市,但上述諸多條件具備了生產企業所需的軟硬件。杜邦鈦白粉項目正是均衡了東營的生產環境后而做出的選擇。
工業城雛形漸成
1996年東營提出工業強市發展戰略。現在,東營已擁有67個過億元的企業,引進了幾十個過億元的大項目。華泰集團、科達集團、萬達集團等7家企業進入山東工業企業百強。
與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相對應的,東營財政收入的構成比例也在發生變化。2004年以前,東營的財政收入中,油田的貢獻率達到了70%以上,東營人因此一直稱自己為“油城”。但2004年,東營28.31億元的財政收入中,油田產業約占51%,地方企業約貢獻了49%,這是東營歷史上地方企業第一次與油田平分秋色,整個東營市為此歡欣鼓舞。
隨著山東大型工業項目投資的增多,東營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據東營市經貿局綜合科科長許欽增介紹,今年1-7月,東營市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24.5億元,同比增長49.4%;完成技術改造投資97.9億元,增長58%。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29個,完成投資48.2億元,占全部在建億元以上完成投資的72.5%。這些項目都為東營市地方工業發展增添了后勁和競爭力。因此,東營市預計,今年在東營的地方財政收入中,地方企業的稅收將第一次超過油田。
新興工業城市東營還面臨著環渤海經濟圈崛起帶來的歷史機遇。東營處于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環抱的中心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山東半島城市群與京津冀聯系的重要通道,重要的戰略位置加上東營豐富的自然資源,肯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前來投資,因此未來幾年特別是隨著環渤海高速公路、鐵路的開通,東營的工業發展將進入更快速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