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楊曉紅 黃富慧)由美、歐發端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給幾無準備的中國紡織業帶來極大沖擊,一些出口型紡織企業開始轉向產業升級以尋求新出路,但對大部分企業來說,實現產業升級是一項極其艱難的任務。
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對前四輪磋商進行總結時曾表示,“雙方觀浙江天
圣紡織集團去年主動將出口從7000萬美元降到4500萬,同時添置價值了960萬元新設備用于產品的升級和研發,當年就有7、8個新產品列入國家流行趨勢發布。去年12月,天圣紡織集團開始向國外銷售可以阻燃的差別化燈心絨,每米價格4·5美元,稱雄世界高端面料市場。
但大部分紡織企業沒有天圣這么幸運。
基于對后配額時代的預期,國內的紡織企業近年來大規模擴大產能,盡管產能明顯過剩,大多數企業開工不足,盡管產業結構集中在低端、多數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競相壓低價格并由此招致反傾銷,國內的紡織企業仍然寄希望于今年取消配額后的國際市場。
令他們始料未及是,剛剛開始享受一體化帶來的利益,就遭受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而面臨訂單流失和無法出口的雙重壓力。今年1月1日,紡織品全球貿易配額取消,但從四月份開始,美歐就以中國紡織品出口增長過快,擾亂市場為由,啟動了特別保護程序。
經過艱苦的談判,中國8000萬件滯留在歐盟各國海關的紡織品最近終于得以通行,而中美經過5輪的磋商,紡織品貿易的前景仍不明朗。中國的紡織業已逐步認識到,美、歐奉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使單純依賴市場開放變得極不現實。
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孫繼文近日在參加一個研討會時表示,簡單的數量增長已經不再是中國紡織品出口追求的目標,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實現紡織品出口由數量型向質量型提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孫繼文說,中國出口紡織品服裝中加工貿易占了1/3,多數產品以印牌貼牌為主,自由產品只占出口10%左右,中國企業只賺取10%的加工費,中國紡織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低,缺乏自主品牌和經營權放開后經營秩序混亂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
他建議企業通過對產品的設計、研發等軟性技術投入的增加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積極培育自主品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增強國際營銷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孫淮濱則認為,中國紡織業應該走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要動力源的一條新興工業化發展道路。
他說,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正在制定未來5年紡織工業的發展總體規劃。在這個規劃中,紡織業發展的方向被定位在產業升級上。孫淮濱說,圍繞這樣一個發展方向,協會公布了全行業的技術進步綱要,一些技術進步的要求、攻關的項目都在綱要中作了明確的規定。
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賴存理認為,紡織業的產業鏈條為“研發—生產—銷售”,中國目前的盈利部分主要在生產加工環節,盈利模式呈“橄欖型”,今后要逐步向兩頭大、中間相對較小的“啞鈴型”過渡。
他說,就整個紡織產業而言,要從容應對不斷翻新、充滿變數的國際貿易摩擦,最對癥的還是要在行業內部實現突破:企業做強、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提高、產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生產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向集約方向的轉變。(完)
中美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