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蔣培宇
GDP雙引擎:大企業與外來資金
2004年,山東GDP總量與全國排第二位的江蘇省差距僅為區區20余億元,山東經濟由此成為全國關注熱點。它是怎樣由溫吞狀態突然爆發的?
2002年是分水嶺,此前山東經濟長時間不溫不火。1998年到2001年間,GDP增速一直
在10.1%到10.8%之間徘徊,這種穩定折射出山東經濟增長的疲態,分析1991年到2001年10年間山東GDP增長速度可以看出,整個GDP增長速度實際呈下滑趨勢,從1993年高峰時的21.9%跌至2001年的最低點10.1%。此時拉動山東經濟增長的力量是什么呢?是山東的大企業(包括非國有企業)。
山東大企業整體表現溫和,直接導致山東經濟增長的上升乏力。統計表明,在2001年和2002年兩年,山東省117家大型制造企業(總數為136家)綜合競爭力總體一般,在東部沿海經濟帶中,山東的大企業集團總體競爭力水平低于江蘇省,略高于其他省份,但優勢并不明顯。
自2002年開始,山東經濟開始打破沉悶局面,GDP增速年年飆升,才有了現在的坐三進二望一的逼人勢頭。這次推動經濟一路狂奔的主力,除大企業之外,是蜂擁而來的外來投資。外來投資的作用可從它和山東GDP的對應關系看得清清楚楚。
在1997至2000年間,山東的外商實際投資增長率最高為5.6%,最低為0.6%,此時山東經濟總體緩慢下滑,2001年山東外商實際投資增長幅度躍升至11.4%,2002年山東GDP增長率即打破多年增長乏力的狀態。2002年和2003年,外商實際投資再次迅猛增長,分別為47.8%和73.2%,山東GDP增長猛然加速,去年GDP與第二名江蘇僅存20余億元的微弱差距。實際上,政府的統計數據未加上龐大的外來民營資金,它們在山東的外來資金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兩種外來資本對山東經濟的拉動成為和山東大企業并駕齊驅的力量,已成為推動山東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隨著合資合作的深入,山東大企業必然會越來越多地滲入外來基因。將來,外資對山東經濟的作用將會扮演越來越強勢的力量。
“山東模式”變異
山東經濟轉型的內部壓力相當強烈。
最核心的壓力是,“山東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弊端越來越明顯。企業生態結構一般是正三角形,三角形底部是大量活躍的中小企業,腰部是數量較少的大企業,頂端是極少數的超大型企業。通過市場競爭,中小企業中的精英晉級為大企業,部分大企業再經過發展,最后發育為超大型企業。大企業和超級大企業一般是自然而然生長起來,但至少要十幾年時間,比如浙江。山東的方式則是人工培育,自1996年以來,直接從三角形的腰部著手,挑選已成氣候的企業,在生產、信貸、技改流動資金等多方面采取具體明細的扶持政策,進行集中“催肥式”培育。
人工培養大企業雖然收到效果,但這種模式固有的弊端也在不斷放大。由于資源大量向大企業傾斜,山東的中小企業始終處于嗷嗷待哺狀態,其中融資成為最大的問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大企業不斷擠壓,和大企業的發展關系由互為依存的“眾星捧月”式,變為此消彼長的“月朗星稀”式。中小企業的羸弱也最終影響到大企業的發展。山東大企業本土配套問題十分突出,即使海爾、海信這樣的企業也不例外。配套企業主要來自江蘇、浙江等南方省市。
大企業的培育方式的差異,使山東企業的生態結構和浙江顯著不同。浙江是森林式,山東則是平原式,幾棵參天大樹矗立在廣闊的平原上,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大樹下面是野草和灌木,卻很難找到能發育成大樹的樹苗,這造成山東經濟“大而不活”、“大而不強”的缺陷。大企業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支柱的弊端還在于:一旦大企業發展受阻,缺少實力強大的中小企業緩沖,山東經濟的增長馬上就會受到影響。目前來看,部分山東大企業即使效益較好,也大多分布在電力、煤炭、石油、鋼鐵等能源、原材料行業,易受宏觀環境影響。
對山東企業生態結構存在的問題,山東高層已有認識。到山東3個多月,張高麗就已對山東2/3以上的市縣完成考察調研,得出這樣一個看法:“民營經濟這一塊不發展上去,對山東(經濟來說)是不完滿的!痹谡街髡綎|后,張高麗明確表達了打破山東經濟局面的方法:“必須發展民營經濟,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從而激活山東經濟。”張高麗開出的藥方是“外經外貿、民營經濟和高新技術”,可謂找準了山東經濟的軟肋。
從現實情況看,外資的涌入確實解決了山東大企業的發展問題,而外資中的外來民資則修補了三角形的脆弱底部,改變了山東原有的平原式的企業生態結構。結果2001年外資開始大量進入山東時,2002年山東經濟就結束了不溫不火的狀態,開始爬升。
后蘇州模式
“山東模式”目前的轉變方向是“蘇州模式”。“蘇州模式”的主要元素是政府在招商引資上的創新,大量的外資涌入拉動GDP高速增長,出口加工貿易。目前山東經濟基本符合以上要素,但在出口加工貿易的比例和外資拉動GDP增長的比例上沒有蘇州大,因為山東比蘇州大得多,經濟結構也復雜得多,產品不可能全部出口,另外本地大企業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一。
山東目前面臨和蘇州模式相同的問題,即居民收入和GDP的增長不同步。大量的浙江、江蘇和廣東這樣的外來資金以及外商投資流向山東,支撐起它的GDP增長。然而,山東人掙的只是工資,外來資本賺取的才是利潤。GDP增長了,山東人的收入卻增長不多。
因此,如果山東將經濟發展模式的終極目標定為“蘇州模式”,GDP增長與居民收入不同步的問題就很難解決!疤K州模式”只能是一個過渡,山東經濟還需要向“后蘇州模式”前進。
山東高層也沒有將蘇州模式看作最終目標。山東省省長韓寓群認為,加工貿易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外商看重的只是勞動力成本低,因此山東應該堅定不移地走有山東特色的大企業集團發展道路。
這個打算能否如愿以償,關鍵還要看本土民營經濟能否真正形成勢力。一方面,現在充當山東民營投資中堅力量的是外來民營資本,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改觀,山東的大企業、大名牌戰略可能遭遇“外來口音”的尷尬。另外,本土民營經濟欠發達又將使居民收入增長緩慢,這將直接限制山東消費市場的活力,使山東經濟難以步入良性循環,最終影響山東經濟的后勁。
為了使山東模式不止步于“蘇州模式”,山東經濟的第二個亮點,即本土民營經濟的發展將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