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一醫、一居一護”,讓尋常百姓也請得起“私人醫生”;社區居民步行10-15分鐘到達社區衛生服務點的覆蓋率達95%以上……日前,作為市南區“八項為民工程”之首的“一刻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已基本構筑完成,累計建立家庭檔案6萬余份,呼叫出診4萬余人次,健康查體3萬人,健康宣傳5萬人次,入戶慢病調查1萬人次
。
構筑“15分鐘衛生圈”
“現在看病很方便,從家里走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只要10分鐘,還能免費上門!”古稀老人王桂德與老伴及90歲的岳父住在一起,三人均有慢性病,以往他們去大醫院看病,難免排隊、奔波之苦;如今社區衛生服務站就在家門口。
市南區在全區規劃了27個衛生服務圈,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9個,以每個中心(站)為圓點,步行10-15分鐘的行程為半徑,圈內95%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廉價的醫療服務。迄今,組成“一刻鐘社區衛生服務圈”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擁有業務場地近萬平方米。此外,今年市南區還先后投入了近200萬元對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進行了修繕,為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購買了X光機、B超、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尿10A、電腦、辦公桌等醫療器械和辦公用品。
“私人醫生”大眾化
目前“一居一醫、一居一護、全科醫療、全程負責、全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在市南區已具雛形。社區醫療機構成了居民的“私人醫生”,居民偶染小恙,也能召其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為讓居民們用上放心藥、便宜藥,市南區還嚴格控制服務費用,采取控制藥品和醫用耗材采購價格,統一向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配送社區常用藥品,調整社區醫療技術勞務價格等措施,并將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有權歸醫院、經營權歸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享受政府的各項政策和財政補貼,醫院不得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獲利;實行了免收掛號費,藥費、檢查費、治療費等費用均按低于大醫院10%左右的標準收取的措施,對低保人員的上述費用實行優惠15%或減免政策,切實減輕患者醫藥費用負擔。
“小中心”顯現蓬勃生機
同時,市南區今年財政投入開全省先河,對社區衛生事業給予財政支持,按照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專項資金。此外,還把區屬非營利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納入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享受有關醫保及稅費減免政策;對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無償提供業務用房或降低房屋租金;對非政府舉辦的機構用房,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補助,激勵和吸引社會廣泛參與。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