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一個假冒記者大肆斂財數百萬元的犯罪團伙在浙江麗水行騙時被當地公安機關查獲,吳正有、祝萬祥等四名假記者現已被警方刑事拘留(9月24日《新京報》)。一名假記者,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涉嫌詐騙20余起,詐騙金額高達200多萬元,目前被太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9月24日《解放日報》)。
一位基層宣傳部長坦言,假記者之所以能夠橫行,很大程度上是近年來新聞媒介中存在的不良風氣給了他們發育的土壤。在很多人眼里,記者是手眼通天的人物,他們可以利用工作之便,認識大人物,做一些別人做不了的“工作”;也可以利用媒介,夸贊或者毀掉企業與個人的前程。有了這個印象,騙子自然會乘虛而入,利用人們的怕事心理進行敲詐。假記者進行“輿論監督”,正是為了聚斂錢財,獲取既得利益。 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多家媒體記者到場采訪,而次日的報道集體“失語”的現象。假記者的市場所以越來越大,正是與記者和媒體的這類“輿論監督”越來越普遍有關。 一旦記者熱衷于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媒體領導沉溺于“打招呼”,輿論監督不能超越現實功利性、謀求短期效益或眼前利益,媒體就難以擔當“守望者”的角色。較之假記者的“游擊戰”,媒體的集體“失語”或媒體權力的貨幣化更可怕。 若真記者中沒有“吃拿卡要”的現象存在,新聞媒體堅守自己的輿論監督的防線,假記者就無縫可鉆,被批評者也無話可說。劉義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