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CM11勇虎主戰坦克

臺灣陸軍M113A2步兵輸送車
臺軍近日接連發生數起重大意外,引起了外界關注。9月7日,臺“陸軍”某部在大肚山營區實施戰車機動裝載時,孫吉祥“上尉”被戰車撞倒死亡。7日晚,“聯勤馬祖地區支援指揮部”彈藥分庫發生彈藥爆炸,引發大火。9日早上,位于高雄縣大樹鄉的“軍備局”生產制造中心203廠藥棉所發生爆炸,造成三人死亡。
雖然臺灣“國防部”稱這三起事件純屬意外,但事實上幾起事件并非偶然,它暴露了臺軍在管理體制弊端和臺軍戰略轉型的意圖。
臺軍“小兵”難當家
仔細分析這三項軍事事故可以看出,殉職的與肇事的,不是經驗不足的新兵,而是工作細致與經驗老到的資深軍士官。臺軍方若硬要從人為疏忽方面來找原因,恐怕很難獲得認同。但反過來想,為什么這些一般性操作全都是老兵來完成呢?新兵在做什么?這涉及到臺灣新兵管理上的一個問題。
臺軍方征兵過程中腐敗現象嚴重,經常出現“后門兵”,班長說不得、管不得。新兵也沒什么“追求”,目的只是為了完成規定的兵役任務,時間一到就拍屁股走人。臺灣現行兵役制度規定士兵服役期為一年半,要教他們專業的業務,一方面新兵不學,另一方面計算時間成本還不如不教,這就導致各種事項都得由志愿役軍官來做。所以,原本連連長親自指揮也用不到的戰車上平板車,就因為沒有一位兵會處理,就得勞駕連長親自出馬。而高雄大樹兵工廠的爆炸案,也是由三位志愿役軍官負責解決儀器故障。
“六字真言”應對檢查
這三起事故暴露出的另一個主要問題還在于臺軍裝備的妥善率(裝備的完好數與現有數的百分比)極差。早在2001年,美軍到臺灣評估陸軍作戰能力時就指出,臺灣陸軍作戰車輛的妥善率約只有六至七成,后勤支援的妥善率更不到二成。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臺軍每年的總部高級裝備檢查報告都指出,一切裝備符合規定。
臺灣的裝備檢查制度倒是很正規的,從連隊裝檢、營級、旅級、軍團級到總部“高裝檢”,服役的部隊幾乎周周都有裝檢,但其檢查效果卻不敢讓人恭維。臺灣官兵早已經習慣了例行的裝檢,甚至總結出了“藏、丟、埋、借、買、偷”六字真言。每次檢查,為使軍用品與帳目相符合,對于多余裝備的處理方式是“藏、丟、埋”,也就是營區旁邊有山埋山、有湖丟湖,能藏的藏;如果裝備短缺的話,就采用“借、買、偷”,先向別的部隊借,借不到的自己買,實在不行就偷,反正就是要在受檢當日看到裝備就行。
事故暴露臺軍機械化意圖
前兩個原因都是臺軍體制的問題,如果再往深挖掘原因,恐怕就要涉及到臺灣的軍事戰略了。
陳水扁上臺后,對大陸一直堅持“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指導原則。但他心里十分清楚,在登陸作戰中如果大陸部隊進行大規模空降,對臺灣將是致命的打擊。為此,他在巨額購買武器的同時,大力加強了快速反應部隊建設,特別是大量組建新型機械化步兵旅,陳水扁認為,機械化步兵旅是反空降的專業戶。
臺軍今年在屏東演習中,首次使用這種“重金打造”的新型機械化步兵旅,該旅每個營特遣隊配備十四輛“CM12”主戰坦克、“CM21”裝甲戰車、“V15OS”輪式裝甲車,“CM22A1”型五寸自行迫擊炮和二十六輛“悍馬”車,可在兩小時內趕到臺灣島內任何地區,打擊空降及登陸部隊。
為大量組建這種“價格不菲”的部隊,陳水扁上臺后不斷裁減軍隊數量,從38萬裁至今年的35萬,至2012年目標是27萬,減幅超過30%。而裁減的大部分兵力都是從事裝備維修和后勤保障的,這些老兵退役后新兵難挑重擔,再加上新型部隊裝備種類繁多,美式裝備和自制裝備混雜,后勤保障任務重,致使現有的后勤和裝備保障部門難以滿足作戰部隊的需要。由此也就不難想象為什么臺灣軍隊總是事故頻繁發生了。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