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默克爾強勢挑戰施羅德。 新華社/路透
新華網消息
18日德國大選選后民調顯示,反對派基民盟領袖默克爾以微弱優勢領先于現任總理施羅
德。但基民盟與自民黨的反對派聯盟未能獲得足夠選票以占據議會多數席位。
據路透社報道,德國大選投票活動首個出口民調結果揭曉,默克爾表示,她所在的基民盟已經在大選中領先,她希望能夠獲權組建一個新的政府。但同時她也承認,未能獲得預期的議會多數席位。默克爾對德國ZDF公共電視臺說:“我們沒能成功達到組成一個保守派-自由派聯合政府的目標。”
法新社報道說,盡管施羅德領導的社民黨沒能在大選中獲勝,但施羅德表示他仍將堅持努力連任總理,并在他的領導下“為接下來的四年組建一個穩定的政府”。
另據美聯社報道,默克爾因未能獲得多數席位將可能被迫與社民黨組建“大聯合政府”,而施羅德則將出局。這樣一來,默克爾整頓福利國民經濟及改善與美國關系的計劃將可能不得不做出調整。(赫然)
德國大選的世界意義
德國大選不光是德國人的大選,其輻射作用極強。毫不夸張地說,德國大選將決定歐洲今后的命運。從德國各政黨政策的差異來看,德中關系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動。
背景資料: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議會共和制,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其中,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
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