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國資委已出臺規章文件35個,423戶中小企業改制退出
本報訊自去年7月市國資委成立以來,我市國有企業便置身于一個全新的改革與發展環境。這一全新環境,由市國資委通過構建國有資產監
管政策法規體系,擴大監管范圍和轉變監管方式,完善落實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的相關制度,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的基礎性工作等手段,精心營造而成。在此環境下,我市國有大企業加大調整重組力度,國有中小企業加快改制退出步伐,資產經營公司積極進行改革調整,國企改革在規范中健步前行。
市國資委甫一成立,就將構建國有資產監管政策法規體系作為重中之重,至今已制定出臺了35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深化國企改革提供可靠保障。在此基礎上,市國資委逐步擴大監管范圍,轉變監管方式,去年公布了首批監管的27戶企業,今年上半年又對城市公用、基礎設施領域7戶企事業單位區別不同情況進行監管,并對外派監督機構的工作形式和方式進行必要調整。與此同時,市國資委進一步完善落實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的相關制度,部署了2005年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工作,并展開對國有企業負責人激勵約束機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探討。此外,市國資委還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從去年12月開始對監管企業進行全面清產核資。
隨著圍繞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的各項規范更為科學、合理,我市國有企業改革在大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造、中小企業改制和劣勢企業退出、資產經營公司整體改制三個層面上有序展開,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推進國企改革的良好局面。
國有大企業加大調整重組力度。去年下半年以來,國有大企業以引進戰略合作伙伴為導向,加快股份制改造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其中,黃海橡膠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全面合作,中泰集團、青鋼集團的改革改制方案正在積極推進,建設集團、海珊集團的改革方案經反復論證已基本形成。
資產經營公司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機械、紡織按照“發展穩定雙線推進”方式,海灣、益青按照“突出優勢,分塊發展”方式,交運集團按照“母子結構”方式,正分別進行改革調整。
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退出步伐加快。去年,通過改制、實施45號文件和破產等形式,我市共有132戶企業進入改制退出程序;今年上半年又有25戶企業通過了改制方案。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23戶企業改制退出。(本報記者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