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喚醒”祖傳百年醫書
膠州王尚忠家的
這冊“傳家寶”收集了上千種偏方,專家認為不可盲目照搬治病
家有寶貝
膠州市馬店鎮耕樂莊村的王尚忠收藏一本祖傳醫書,書上記載著1000余種偏方。偶然一次,他根據醫書上記載的偏方治好了家人的疾病。這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醫書?前天,記者來到王尚忠家作了調查。
千種偏方書中記
記者在王尚忠家看到,這本線裝醫書長22厘米、寬18厘米、厚5厘米。全書500余個頁碼,記載了人體各部位得病的癥狀及1000余種治療偏方,全部是鉛印繁體字,書背面寫著“中醫實用偏方匯編”及“王楨著”的字樣。醫書的封面已經脫落,里面的頁碼變黃,但書中文字還是異常清晰。
爺爺留下“傳家寶”
“不是搬家具,這本書我都快忘記了。”現年60歲的王尚忠告訴記者,這本醫書是他的爺爺留下來的。40年前他父親臨終前再三囑咐要妥善保存這本傳家醫書,父親去世后,關于這本書的來歷家人都說不清楚。為了保存這本醫書,他找來一個木盒,把書放進去,并用膠水密封,存放在一個角落里。這一放便是十幾年,如果不是前些日子一次偶然搬家具時翻出來,他早已忘記了這本醫書的存在。
兒子有病用過方
“根據這本醫書上的偏方,我曾經治好過家人的病呢!”王尚忠臉上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說,20年前,11歲的兒子因為游泳時耳朵里灌進了水,幾天后耳朵發炎,經常頭暈頭痛。由于當時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他覺得這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所以也就沒有在意。然而,兒子的病情卻越來越重。他偶爾翻看這本醫書時,無意中看到了書中記載的一例治療耳朵發炎的偏方。抱著試試看的念頭,他根據這個偏方找了幾條夏季剛出生的小蚯蚓烘干碾成末,撒進了兒子的耳朵里,幾天后兒子的耳朵果然好了。
還有一次,王尚忠干體力活時扭傷了腰,他便按照這本醫書介紹的偏方,從農田里挖了幾棵野菜熬成汁熱敷治療,腰部的疼痛也明顯減輕。
醫書至少一百年
“這本醫書應該是清朝末年印制的。”膠州市博物館有關文物專家告訴記者,這本書記載年代的封面已經丟失,僅從醫書上的文字很難確定它的年代,根據醫書的紙張和印刷技術推斷,它大致是清朝末年時期印制的,至少有一百年的歷史。牟成梓攝影報道
祖傳醫書有無價值
這本醫書上記載的偏方到底有沒有價值?昨日,記者帶著這本醫書請教了有關專家。
●膠州市青島古藥房的兩位老中醫告訴記者,這本醫書記載的偏方與目前中醫使用的醫療偏方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但這本書記載的偏方,與醫學名著《本草綱目》上記載的醫療方法有著極為相似的一面,但具體療效如何,還需進一步進行鑒定。
●膠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醫生王義告訴記者,書中記載的這些中醫偏方,雖然目前對其療效還不能下定論,但它對研究中醫理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于蚯蚓能消炎止痛的問題,王醫生介紹,因為蚯蚓含有一種叫做蚓激酶的特殊物質,能抑制細菌生長,所以它能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王醫生一再強調,相對于現代醫療技術的完善和進一步提高,這本書中記載的一些偏方已經落伍或過時,市民不應盲目按照此書的介紹來自行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