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人才二字愈來愈多地被大家所提及,人才問題也往往成為行業和企業發展的主要制約瓶頸。
在制造業占主導的時代,削減成本是硬道理,由于人只是機械式地重復某種工作,可替代性很強,因此,人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視,而薪資支出很容易理所當然地被歸為企業的成
本,“人力成本”一詞就此誕生。 當知識經濟興起并愈演愈烈之際,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帶給企業的已經不再是機械勞動,而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創造性的研發、設計、企劃等等,成為企業利潤的直接生產者。人才投入帶來的是獲得更大的產出,因此,人才就被歸為企業的“人力資本”。
人究竟是“成本”還是“資本”,對于企業來說,體現的是其對待人才的觀念和態度。將人視為成本,自然屬于“控制”和“縮減”之列,往往會忽視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企業沒有凝聚力,員工也不會為不尊重自己的企業賣力。在這個越來越人性化的社會,“人力成本”這種觀念顯然已經站不住腳。
然而,即使將人視作“資本”,如果不給人才合適的發展環境,那也仍然是一種“偽資本”的“人力成本”觀。有一些企業往往表面上求賢若渴,可在其內部仍然是論資排輩,缺乏合理的人才選拔和晉升機制。
而被認為是傳統意義國有企業的青島港集團的做法卻是只要干出成績來,無論你是什么資歷、學歷、年齡,都可以被提拔,80%以上的領導干部來自于一線。而這與海爾“賽馬不相馬”的用人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青島港與海爾的做法令每一個有志者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企業的認可,從而能夠看到自己未來的前途,獲得前進的動力。
還有一些企業認為,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人才才是人力資本,普通的工人只能算作人力成本。可在青島港集團,這又被給出否定答案。他們相信,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有合適的環境,每個人都可成才。為此,他們請來院士、教授給普通工人們講知識,而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一大批自學成才的員工涌現出來成為集團的支柱,僅有初中文化的許振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當然,“人力成本”還是“人力資本”不僅對企業,對于政府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招商引資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如果人是成本,那么人力成本低就會成為吸引投資的因素,但這種投資顯然只會集中在制造業的低端。在一些利潤豐厚的前沿行業,往往是先有了人才的聚集,然后才能吸引資本的進入,最終形成龐大的產業。
美國硅谷的IT業的發展正是典型案例,一個個曾經在車庫中擺弄電腦的毛頭小伙們最終建造起微軟、蘋果這樣的IT帝國。時裝設計師與時裝品牌的關系則又是另外一個版本的詮釋,像CalvinClein、D&G、范思哲等等,設計師本身就是品牌的名稱,也正是設計師自身的風格才成就了品牌的風格。
時裝、動漫、影視等是我市近年來大力倡導發展的產業,而這些產業無一例外地遭遇了人才瓶頸。如果在招商引資中能像面向產業資本那樣把人力資本引進來,盡管不會像產業資本對經濟拉動來得那樣直接,但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將遠勝于產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