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贠瑞虎 本報通訊員 李貢平 傅斌
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
面對省委的要求,經歷了浴火重生的老工業基地淄博,沒留給自己片刻喘息。全市干部群眾高點定位謀新路,居安思危抓落實,危機之感透骨入髓,緊迫氛圍充溢上下,又一次吹響了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跨
越發展的號角。
突出大產業培植大集群
——支柱力挺制高點
工業是淄博經濟的脊梁,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個走過百年歷程的老工業基地卻舉步維艱:由于國有資產比重大、包袱重、質量低、效益差,全市僅破產、停產、半停產國企資產就達58億余元;地方國企虧損過半,高峰期十幾萬職工下崗,工業利潤、利稅增幅屈居全省后三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全省倒數第二;GDP增長連續三年不到1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面對難關,全市上下扭住發展不放松,統籌規劃重點突破,改革攻堅“抓大活小”,全力培植“板塊經濟”,加快產品、產業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系統實施四個一批(優化環境催生一批、招商引資引進一批、骨干帶動壯大一批、產權改革轉換一批),加快推進“三○”和“雙百”兩大工程膨脹骨干企業,僅近3年固定資產投入就達1117億余元,相當于前8年總和。去年全市企業虧損面降至7.8%,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比2000年增長了2.43倍。2000年以來安置下崗職工18.3萬人,登記失業率降至3.3%;GDP比2000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長14.5%;境內財政收入4年增長1.04倍。色織布等70多個產品質量規模躍居全國第一,14只股票在境內外上市,15個企業產值過10億元,21家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同行業前5名,6個世界500強項目落戶淄博。
面對來之不易的歷史性突破,在今年的工業會議上,市領導卻一口氣擺出數個不足:產業鏈條還不夠長,基礎原材料加工業產值尚占全市規模工業的69%;企業個頭還不夠大,在去年公布的全國1948戶大企業集團中,淄博入選企業分別比青、煙少了20戶和5戶,最大的地方企業萬杰集團僅相當于海爾集團銷售收入的9%……
差距就是潛力。市里在謀劃下一步發展思路時,把著力點瞄在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和產業基地上,制定措施,分解任務,拉長產業鏈,推進集群化,著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機電裝備三個“千億產業”,盡快形成一批銷售收入過500億元、過百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
“主導產業突出、結構合理、相互支撐、協作配套、技術先進的新型產業體系形成了,淄博就能占據未來競爭的制高點!笔形瘯洀埥▏f。
打造新引擎構建節約型
——勇驅發展“攔路虎”
9月6日至10日,第四屆新材料論壇在淄博舉行,24名院士及75名新材料行業頂尖專家帶著自己的科研成果,與淄博企業洽談對接。前三屆論壇已簽訂技術合作項目864項,僅已完成中試或產業化的148個合作項目,就實現利稅18.7億元。
政府搭臺推進產研合作,是淄博膨脹高新技術產業的舉措之一。該市通過創新運作機制,完善扶持獎懲政策,已建成國家級研發中心3處、省級31處,企業研發機構600多個,近3年實施國家科技攻關項目8項、火炬計劃項目41項。中國工程院、俄羅斯科學院、美國生物農藥研究院也把淄博確定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世界500強之一的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甚至將研發中心建到了淄博,1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擔任了淄博市政府的科技顧問。借助這些平臺,該市不僅躍升為首批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去年還實現高新技術產值47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其中僅新材料領域就培育骨干高新技術企業20家,轉化科技成果116項,3年凈增產值221億元。
為強化科技的支撐帶動作用,在高新區投資億元建成高新技術孵化中心二期工程基礎上,該市頻出大手筆,籌劃整合信息收集、成果交換、人才交流等資源,組建生產力促進中心;設立市區兩級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將科技三項經費逐步增至1億元;對達到省級研發中心的一次性獎勵50萬元,國家級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建立經濟社會各學科首席專家制度,設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獎和科技突出貢獻獎,對博士以上引進人才一次性創業資助30萬元……
通過高新技術帶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只是淄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側面。市長劉慧晏認為,淄博作為依賴資源開發起步的老工業城市,盡管在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資源短缺的矛盾相當突出,特別是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的比重仍然較高,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度依然較大,所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任務極其迫切。
著眼于此,該市把創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擺在突出位置,對全市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問題和潛力進行深入調研,迅速拿出實施意見,明確了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制定下達了節能、節材、資源綜合利用、能源利用監測工作計劃和377項主要產品單位能源、原材料消耗定額,而且將其列入各區縣、部門的任期目標責任制,并在全省率先與各區縣政府簽訂責任書,緊鑼密鼓籌建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執法隊伍。
構建起以科技為主導的新型產業格局,形成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國民經濟體系,才能擺脫資源束縛的瓶頸。這在淄博上下形成共識。
著力于協調著眼于和諧
——發展實惠給群眾
8月25日,淄博召開全委(擴大)會議,貫徹落實省委“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的全新要求。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是,會議提出的經濟發展指標只有5個,而綠化覆蓋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空氣質量、就業、高中段教育普及率等與群眾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指標卻多達15個。
為讓困難弱勢群體上得起學、看得起病、就得了業,市里決定從今年起連續3年,每年從市直機關正常增長的辦公經費中節支1000萬元,救助義務教育階段的困難學子,僅年內就可救助1.2萬名;市里對困難大學生給予1000—3000元的一次性資助;明確提出年內力爭新增城鎮就業8.9萬人,其中再就業3萬人;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確保年內參合農民達135萬人;繼續深入開展“扶貧濟困萬人行”活動。市里還決定,集中做好人均年收入千元以下貧困村脫貧攻堅,基本解決現有28萬人的水質性缺水問題,逐年提高五項保障制度水平,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近3年開工建設10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基本解決城市居民住房難。
實現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形成城鄉一體、區域并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格局。該市計劃到2010年使城鎮人口增至260萬人,農村人口減少到170萬人;進一步加大促強扶弱力度,臨淄爭創全省第一強區,張店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前十名,4個區縣鞏固在全省30強的位置,扶持高青、沂源進入全省中游水平;實施碧水藍天計劃;按照市內建精品、城外增綠量的思路,集中建設城區綠地、綠化景觀、環城綠化帶和組團間綠色走廊。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投資13億余元的孝婦河流域治理工程正在實施中;作為全市龍頭的臨淄區發展勢頭迅猛,今年上半年在省統計局監測的26項指標中,4個指標絕對值列全省強縣區第一,6個列第二,13個居前5。通過統籌城鄉、工農發展,桓臺有六成以上農村勞動力跳出農門,72%的農民收入來自非農產業。在市直有關部門全力幫扶下,兩個欠發達縣發展勢頭喜人,沂源上半年引進外資同比增長59%,高青縣今年以來全部稅收同比增長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