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生入學,衣服掛滿了走廊。走廊內,衣服的主人,或許正需要心理上的關懷。本報記者 吳萬生/攝
不會做飯、不會洗衣、
不知冷暖,個人自理能力差,加上家庭、社會溺愛,大學生容易陷入心理困境甚至輕生
本報記者 張小磊 實習生馮明媚 通訊員 宋忠雷
本月9日晚上,廣州某大學一名入學僅一周的新生,因“不能忍受這種生活”,從學校的7樓縱身跳下,當場殞命。其時,他的父母正特意從家里趕往學校,準備在附近租房子陪讀一段時間。
有老師認為,釀成慘劇的原因之一是這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但引起他心理焦慮的原因又是什么?他的一名同學回憶說,跳樓前他曾經抱怨“飯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會洗,不太適應這種生活”。新入學的大學生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問題,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據介紹,自殺男生是大一新生,9月4日入學,正在參加新生軍訓。該生是番禺人,還有一個多月就滿20周歲。可能是以前很少獨立生活,該生入學后感覺不適應,據一名與他同一班級的男生說,跳樓之前男生曾經說過飯菜不合胃口,衣服也不會洗,好像不太適應。
9日上午,其父母特意從老家來到學校,準備在附近租套房子陪讀。出事當天,他母親看中華景新城的一套房子,但每月租金要2000多元,她覺得太貴,就沒有租。和兒子一起吃晚飯時,她告訴兒子,她不在附近租房子了,但會每天從番禺的家里做好飯菜送過來。當時兒子十分失望,吃完飯后,兒子說要回宿舍一會。到了晚上7點多鐘,就出事了。
新生入學諸般不適
是什么原因最終促使他縱身一跳,恐怕永遠是個謎,但廣東工業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陳軍老師認為,這和他處于心理脆弱期是分不開的。大一學生心理健康處于高危期。由于這些學生剛剛告別高中生活、離開父母,進入一個新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短期內會產生“生活的不適應,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學習的不適應”,以及貧困生的“自卑心理”等。
陳軍老師表示,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有一個逐步增強過程,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并沒有形成關于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到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導致自我評價發生動搖,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嬌氣學生冷暖不知在探詢心理健康的同時,是什么引起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數人將矛頭指向了新大學生的自理能力。
“現在的大學生太嬌氣了,軍訓沒幾天,不少人就累倒、病倒了。”某高校軍訓教官郝班長告訴記者,他帶的軍訓班有50多人,已有20多人申請看醫生。
某高校校醫稱,部分新生患病的原因,與當前大學生自理能力較差有關。校醫發現,不少男生在軍訓結束一回到寢室就急著沖冷水,晚上連毛毯也不蓋;一些女生為保持身材,每餐吃的米飯不足一兩;還有不少新生明知次日清晨6點要起床集合,晚上仍聊天到凌晨……
醫生稱,這類由水土不服、生活節奏失調、受寒而引起的疾病,充分說明了當前大學生在脫離父母的照顧后,體能和自理能力上的不足。
保姆打點慣壞孩子
記者還了解到,近日,靠近一些高校的租房業開始紅火起來,據華景新城物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近來前來租房的不少是大一學生的家長。有一位從河北來的家長告訴記者:“家里就這么一個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在家時,孩子連個襪子都沒洗過,現在什么東西都要靠自己了,做母親的我實在放心不下。”一周前,她以每月1500元的房租,在華景新城租了套房,專用來陪小孩。
一些家政服務公司最近也接到大學生的保姆及鐘點工的預訂。一位學生的家長稱,自己每月花300元為女兒請了保姆,“孩子在家時一直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都不會做,現在一個人在外地,不放心。這樣我們放心,孩子也能全身心地學習。”
而有教育學者則認為,這樣做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
相關鏈接———調查:一半學生“困惑”
一份2004年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癥狀自評測查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國成人正常水平,其中著重體現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和恐懼等癥狀上。
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精神病等6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軀體化、敵對和偏執等3項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調查中42%的學生反映,由于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
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沖突和情感損傷,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