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模范城的環保壓力
人均綠色GDP全省第一榮譽如何保證?
在所有后發優勢中,最讓珠海人津津樂道的可能是環境優勢。國家環保城的金字招牌一直讓珠海人自我陶醉。然而,2005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批準張家港、昆山、常熟、青島、威海、中山和廈門等7座城市通過
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查,這些城市成為首批通過復查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這里面居然沒有了“珠海”!
市環保局環境規劃與科技科科長梁玉昭說:“現今評定的區域還包括金灣區、斗門區,珠海市環保的多項指標都跌至環保模范城市標準合格的臨界水平。”9月6日,負責《廣東各地市2005年綠色GDP的估算》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匡耀求告訴記者,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2004到2005年珠海人均綠色GDP全省第一的位置可能受到較嚴峻的挑戰,如果珠海不重視發展工業的同時保護環境,珠海的實際人均綠色GDP全省第一的位置難保。
今日的珠海,已迅速展開了一場環保保衛戰。
人氣不旺和企業外遷
過去25年經濟總量不足原因何在?
2005年8月26日。項宇,這位從廣州外國語學院一畢業就到珠海打拼,做過珠海著名企業聯邦制藥行政總經理,在珠海居住十多年的珠海人,特意在一大早趕到九洲城參觀《珠海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型圖片展。
對比15年前,他顯然感受到眼下這種冷清與平淡,他說:“珠海落后了。”事實上,他曾服務過的聯邦制藥,正是他們這一批創業者從零開始,把企業銷售額做到10億元人民幣。如今,聯邦制藥行政總部從南油玻璃樓搬出珠海。
特區25年來,許多企業搬出珠海。廣東省統計局一份根據2003年至今年上半年的工業統計信息和市企業調查隊的相關調查資料據的報告稱:“因停產、遷出珠海和轉為規模以下等情況而減少的規模以上企業有81家,工業總產值減少23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量的9.2%。”此外,珠海市企業調查隊在調查中也發現一些珠海的知名企業目前正在積極尋求向廣州南沙、中山和東莞等城市拓展。
產業轉移大潮中的遲到者
失去機遇后珠海是否還能突圍?
珠海不適合創業,只適合養老。這居然正在成為公認的城市評價。“企業和人才流失的最大原因應該是珠海的產業沒有集群效應,沒有形成規模,缺乏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配套。對企業而言,運營成本高,對人才而言,一家單位待不住,很難在珠海找到另一個東家,只好離開珠海了。”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時平博士分析說。
8月27日,香港著名的經濟學教授郎咸平第一次到珠海講學,他毫不客氣地指出:在產業轉移大潮和經濟發展中,珠海就是個遲到者!
匡耀求指出,在做《廣東省21個地級和地級以上城市現代化水平測評》專題研究時,全部10項指標中珠海有5項未達標。其中,生態環境領域的發展相對超前,而經濟發展領域則明顯落后。人均GDP的達標率只有79.14%,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的達標率只有63.14%。另一個指標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標率只有81.71%,比總體現代化進程滯后10個百分點。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認為:“珠海的企業沒有做大做強,是經濟總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他認為,香港制造業大批向珠三角城市轉移的時候,珠海錯失了這個機遇。而珠海率先提出發展高科技產業,事實上高科技產業也沒有形成規模。陳廣漢說:“現在的佛山和東莞,因為制造業有了積累,產業配套完善,當產業需要升級的時候,也就自然把研發中心從香港承接過來,珠海當年曾經提出跳躍式直接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思路不能說不好,但難度很大。”
先天不足和后發優勢
經濟發展有沒有做到因地制宜?
“正如澳門落后于香港,珠海也永遠趕不上深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美日關系研究室主任埃茲拉·沃格爾曾經撰文對比珠海和深圳。他說,和深圳相比,珠海有不少地方明顯不利。埃茲拉·沃格爾認為,珠海的海港像澳門一樣是淺水港,連接珠海與廣州的公路始建于1987年,那時,深圳至廣州的公路已經建成。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鐵路始終起著重要作用,珠海卻不通鐵路,珠海特區占地少,因此不具備人力物力建設大學,研究中心,或像深圳一樣的財政和信息服務。最重要的,它靠近的是澳門不是香港。深圳和香港之間的人才和信息自由流動給了深圳無可比擬的優勢。
“從來沒有看到過誰從經濟地理的角度分析珠海發展工業的不足。”在珠海本土,也有一位民間學者研究珠海的先天不足。“從經濟地理來看,珠海市當初從中山劃分出來的時候,沒有賦予珠海發展經濟的功能。上個世紀70年代末珠海最早設縣立市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方便海防,所以把146個海島及漫長的海岸線都劃歸珠海,把稍稍平坦適合農業發展的坦洲、三鄉劃歸中山。”
這位民間學者現是珠海都市企劃公司的總經理,名叫張亮軍,他曾經做過珠海市商業規劃。他分析說,珠海主城區里都是山,沿海稍稍平坦的地方是小小的沖積平原,珠江水沖積出來的土地土質松軟,在上面蓋廠房每平方米的成本要比東莞、佛山和中山等地高出約5至10元,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甚至到90年代是招商引資吸引企業落戶珠海的一個很大劣勢。
先天不足還有一個后果就是找不準和澳門合作中的角色位置,珠澳合作沒有深化,優勢沒有互補。相反在機場建設,橫琴島開發,商業貿易和旅游合作等方面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為此,埃茲拉·沃格爾認為:“事實上,珠海與深圳香港的聯系比與澳門更加緊密。”
先天不足注定珠海只能等待后發優勢?在珠江東岸城市迅速崛起之后,在東岸城市的土地緊張和運營成本增加之后,珠海的后發優勢終于開始顯現。當廣東省提出要把橫琴確立為“9+2”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開發區的嶄新機遇再次擺在眼前,珠海又作何種選擇?
“還是要因地制宜。”張亮軍最后點題。
沖勁和干勁哪去了
今天珠海人還保留多少特區精神?
8月最后一天,新任市委書記鄧維龍出席在度假村酒店舉行的紀念珠海經濟特區成立25周年理論研討會。這是一個珠海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專家學者們集體反思過去,展望未來的會議。會上不乏真知灼見,大膽建言。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珠海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劉福祥在講話中直言:“受大環境影響和自身發展極限的困擾,特區似乎已不再擁有當初的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沖勁和干勁,以及作為一個特區人所具有的光榮感、自豪感和責任感,開始滿足于小富即安,小進則止。”劉福祥說,這些傾向和問題對特區不斷改革創新,增加發展新優勢,提升綜合競爭力,無疑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從出席此次理論研討會的人數與規模看,珠海市決策層相當重視。 本報記者 藍維維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