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是山東省的三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代表著山東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目前山東省的新材料產業還有多少尚未觸及的新空間,最佳切入點在哪里?在9月6日開幕的中國(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及“院士淄博科技行”中,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24名院士及73位國內頂尖級新材料專家,紛紛建言獻策,許多看法讓人耳目
一新、思路洞開。
應全力追蹤最新科研動向
玉米秸稈能造衣服嗎?不少人聽到這個問題會以為是天方夜譚,但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卻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化纖工程設計與技術管理專家蔣士成院士在題為《纖維新材料聚乳酸PLA》的講座中認為,現在大家一提新材料,馬上就想到化工、建陶等產業和產品。其實新材料的領域非常廣闊,甚至有相當大的領域目前國內的企業聽都沒聽過。比如現在能源非常緊張,以石油為原料的下游產品價格高漲。聚乳酸是一種可以加工各種纖維制品的原料,在成本、性能等方面完全可以與以石油為原料的各種產品進行競爭。而它的原料是糧食和玉米秸稈,用其可以制成纖維,制作服裝、杯子、包裝材料等,并且降解性能非常好,這些材料埋在地下幾個月就可以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一項真正低成本、低耗能又不會產生污染的潔凈產業。作為一項新技術,目前只有美國的CD公司能達到工業化生產。蔣士成院士認為,山東特別是淄博的化纖工業有一定基礎,自己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可以同有興趣的企業進行合作。
解放軍總后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總工程師張建春教授認為,山東的新材料要想有大的跨越,一定要打破封閉思維,全力關注和追蹤國內外的最新科研動向和成果。
科研院所和企業往往隔著一條鴻溝
“只有讓企業家跟專家面對面交流,才能讓高新技術盡快轉化,讓企業有更多發展機會,而這需要形成一條完整的高新技術產品發展鏈,這條鏈的一頭連著科研機構,一頭連著企業,而中間的紐帶則是政府。”談起如何加快新材料領域的高新技術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精細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錦宗這樣說。
楊院士說,現在包括“兩院”在內的科研院所手中并不缺技術和成果,這些項目都是用國家的科研經費研制出來的,不需要企業花費更多的錢,他們只需拿出一點創新的精神,花費一點實驗費,就可以實現自己產品和整個行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這比花費大量金錢引進國外的二流技術前景好得多。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這兩者之間往往隔著一條很深的鴻溝。所以由政府出面牽線搭橋就顯得至關重要。
據介紹,淄博連續舉辦了四屆的新材料論壇就是這樣聯系專家與企業的技術交流平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慰祖說,山東發展新材料產業,完全可以借鑒推廣這一模式。
廢棄物也可變成新材料
新材料產業涉及化工、高分子、治金、建材等諸多領域,許多人擔心發展這一產業難免會帶來新的污染和資源浪費。院士、專家們以事實告訴人們,只要切入點選對了,不僅不會重陷這樣的誤區,而且還完全可以帶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9月5日,由楊錦宗院士擔當主任,與山東理工大學合作的“綠色染整化學品及工藝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在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期間,楊院士介紹說,這一項目最大的好處就是將幾乎100%的染料全部滲透到紡織品纖維中,從而使染料不會排放到水中,污染環境。這樣的技術可以幫助一些紡織大戶擺脫過去那種低效益、高污染的發展困境。
淄博作為老工業基地,許多企業資源消耗大,廢物堆積多,山東鋁業公司就有一堆放了近50年、高70多米、占地50多萬平方米的赤泥堆。這些廢物不僅占地,而且還形成了新的污染,如何處理讓當地非常頭疼。2003年,楊家寬博士與山東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利用赤泥與其他工藝廢渣制備免燒磚以及道路材料的資源化項目,準備在5年內將其消化掉。目前,這一項目進展順利,已經在淄川區修建了一條4公里長的赤泥路。據楊博士介紹,這是全國第一條用鋁廠廢料赤泥修的路,經過今年夏天大雨的考驗,路面依然很好,已經達到了一級路的標準。下一步如果推廣順利,幾年內消滅困擾山鋁幾十年的赤泥山不成問題。
化工企業污染重似乎是老百姓的共識,但高分子化工專家毛炳權院士認為,只要企業主動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廣泛采用新材料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斷延伸產業鏈,完全可以變廢為寶,在降低有害氣、液體的排放的同時,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記者 贠瑞虎 杜輝升)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