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呂隆民 劉彥鵬 記者 曲懷生 報道
本報龍口9月10日訊 “龍口一大寶,果園滿地草”。記者今天在龍口市冶基村看到,大梨、葡萄、蘋果等,樹下行間,或雜草叢生,或人工種植的三葉草、苜蓿草,樹上果品都有固定個數。農業局的同志介紹說,正是憑著這種草果共生的“生態效應”,龍口果蔬在國際上
叫響了品牌,占領了歐美市場。
龍口市被列為第二批省級農業示范縣后,市里出臺《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規劃》,著力抓龍頭、清源頭、促接頭,對生態農業實行動態管理和剛性考核。“抓龍頭”,就是政府出臺政策,扶植培育龍頭企業,用市場手段帶動基地,實現標準化生產,生態化管理。目前,全市農副產品加工出口企業達到208家,擁有固定資產40億元,冷風庫、氣調庫90多處,總庫容20多萬噸,成為北方最大的果蔬保鮮庫群,涌現出復發中記等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無公害基地20多萬畝。“清源頭”,一是“補”:為土地補給有機質:全市生草果園達到25萬畝,占果園總面積的62%,100%的小麥、50%的玉米實現了秸稈還田,農村沼氣發展到5000多家。二是“控”:市里投資400多萬元,建立起“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煙臺分中心”,每年抽檢化肥農藥150多種、土壤化驗500多個,指導測土配方施肥25萬畝,減少化肥用量1.5萬多噸、農藥用量1200噸,農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達98.5%;應用殺蟲燈3000多盞,控制果蔬面積10萬多畝。三是“打”:春秋兩季農資打假,打擊不法商販,清除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資。有30多種不合格農藥、10多種假冒肥料被查處。“促接頭”,就是把國內外前衛信息與農戶終端牽頭對接,使農民“腳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市里建起農業信息中心,整合全國的科技信息、市場信息,開通咨詢熱線、電話“戶聯網”,將種植養殖、病蟲防治等科技信息、全國各地市場信息送到千家萬戶。
生態農業創品牌,全市農民都受益。龍口市先后被評為中國果蔬十強縣、第一批全國無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全市有7家企業、53種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證書,龍口市果蔬無賣難,各類農產品年出口30多萬噸,創匯1.5億美元。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19元,被省政府授予農民增收先進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