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宋學智本報通訊員李曉軍于少軍
日前,萊西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屆“省級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透過鮮花、掌聲,我們看到了萊西市難能可貴的文明城市創建實踐: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以群眾受益為根本動力,把文明城市創建
辦成了一項群眾滿意工程和民心工程,萊西70多萬人民不僅成了文明創建活動的實踐者,更是受益者。
選準切入點,讓“虛”的“實”起來
每當夜幕降臨,遍布萊西市鄉村的農民文化大院便會熱鬧起來。通過文化大院這一陣地,萊西市把豐盛的文化“佳肴”變成了人們可口的“精神食糧”。
在文化大院建設活動中,萊西市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經濟發達的村莊,他們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文化設施;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村莊,則利用現有資源,花小錢、辦大事,組織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文化大院建設活動開展以來,全市的面貌煥然一新。各鎮村環境整齊干凈,攤點和市場紅火有序,封建迷信、打卦算命、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丑惡現象被崇尚科學、新事新辦所取代。
萊西還建起了月湖廣場、人民廣場等16處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5個鎮辦文化(中心)站和246個標準較高的村民文化大院;在城區公共場所安裝各類健身器材100余件;先后組織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比賽、“月湖文化藝術節”和大型節慶文化活動120多場次,舉辦群眾性體育比賽和健身表演23場次,保持了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設立了見義勇為基金,涌現出了高代茂等一大批見義勇為先進典型;建立了志愿者組織和扶貧幫困機構,改建了6個鎮辦的中心敬老院,新建了萊西市老年福利服務中心……
明確“一把手”負責制,萊西對全市精神文明創建制定了長遠規劃,并堅持“四同時”:在提出經濟目標的同時,提出文明創建目標;在部署經濟任務的同時,部署文明創建任務;在檢查經濟工作完成情況的同時,檢查文明創建的發展情況;在總結經濟工作的同時,總結文明創建工作。該市還構筑起由市文明委牽頭,各鎮(街道)、部門共同參與,直達村民小組、居委會的工作網絡,確保文明創建的各項任務及時落實到城鄉基層和千家萬戶。
把握根本點,讓“軟”的“硬”起來
“變群眾跑為干部跑,變多次辦為一次辦,變被動辦為主動辦,變暗里辦為明里辦”。這是萊西實施的拉近黨群距離,樹起黨和政府形象的為民服務代理制。去年12月,萊西的經驗被中宣部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全國重要典型進行了集中宣傳。在此基礎上,萊西市進一步整合市、鎮、村三級服務資源,構建起大服務代理格局,做到為民服務向生產、科技、流通領域和社區“四個延伸”,不斷開創為民服務新領域。今年1—7月,他們共為群眾辦事2萬多件,涉及審批手續、社會保障、農村勞動力轉移、科技培訓、信息咨詢等各個方面,群眾滿意率達到99.8%。
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根本。針對當前社會矛盾糾紛成因復雜、涉及面廣的特點,如何排查調處矛盾、構建和諧社會?萊西市總結農村中各種群眾評議、議事組織的成功做法,形成了《萊西市村民道德評議會章程》,在農村成立了村民道德評議會。評議會由村民公推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擔任會長。
河頭店鎮桑行村個別農戶為了多種點莊稼,侵占鄉間道,造成交通不便,村民反響很大。村民道德評議會得悉后,馬上組織成員到鄉間地頭實地察看、評議,逐一在道德評議臺上曝光。小評議,大作用;小曝光,大轟動。當年夏種期間,侵占鄉間道的農戶都自覺讓出了多占的耕地,還對道路進行了整修,使一場一觸即發的糾紛化解于無形。
如今在萊西,861個村幾乎村村都建立了道德評議會,已推薦、聘請義務評議員6000多名。
強化著力點,讓“弱”的“強”起來
低矮破舊的民居被新型住宅小區取代,利客來、利群等商貿流通企業紛紛搶灘萊西;月湖廣場、月湖公園、梅花山生態園和諧地鑲嵌在城中……來萊西的人都感到:這里的市容變靚了。
近年來,萊西市投資6000多萬元建起了青島地區縣級市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日可處理污水4萬噸;投資3600萬元建設了南部工業園第二污水處理廠;城區和工業園內采用雨污分流體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以上;建成了大青山省級森林公園、梅花山生態園和湖濱、大沽河兩個風景區,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33平方公里,覆蓋率達到8.48%,先后榮獲“山東省一控雙達標先進單位”、“山東省環保系統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去年順利通過了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檢查驗收。全市累計投資12億元,加大了舊城改造、北部新區建設和城區綠化美化力度,新建了月湖廣場、人民廣場和行政辦公中心,對城區所有公共場所進行了全面綠化改造,城區綠化面積達到了519.8公頃。
“為群眾著想、幫群眾辦事、讓群眾參與、請群眾監督、使群眾滿意。”在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萊西市關注群眾情緒,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依靠群眾監督,終于將創建活動辦成了群眾滿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