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初開始,國家重拳出擊對房地產業進行宏觀調控,伴隨著一系列新政的揭幕,整個地產業的指征表現也越發的迷離
,而土地出讓作為房地產業的基礎支撐環節,變動形態也不乏顯現。
“處子秀”接連上演土地出讓創新層出不窮
今年上半年,我市共舉辦土地出讓活動3次,出讓土地13宗,共計面積39.24525萬平方米,與去年相比,所表現出的最大特色莫過于在出讓活動中演出的多個“第一”。
工業用地首次招拍掛3月26日,我市舉辦本年度首次土地出讓活動,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國發28號)中明確指出:“按現行規定必須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用地外,工業用地也要創造條件逐步實行招標、拍賣出讓。”我市在全國率先對位于李滄區四流北路,土地面積3.2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塊,成功進行掛牌出讓。
首次嘗試“捆綁式”拍賣在4月16日的土地出讓活動中,對市南區泰州路的兩地塊實施“捆綁式”拍賣。在市國土資源局下發的競買須知中明確規定了地塊出于拆遷安置的需要,所附加的土地出讓條件。
讓企業來幫政府挑擔子,政府的規劃、監管職能也規范著企業附帶條件開發,這種土地出讓形式將極大地促進我市土地的及時變現,加快居民拆遷安置的步伐。這是相關部門針對我市房產價格一直攀升、百姓住房難以滿足的狀況,經過長期調研、考察,而開始實施的一種新的土地出讓形式。
土地限價出讓鳴響“第一槍”作為政策環境變幻的關鍵期,6月18日的土地出讓活動成為業界最為關注的一次。而此次出讓也讓我們走近了限房價土地出讓。限房價土地出讓,采取的是“以房價定地價”的思路,采用政府組織監管、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此次出讓的是三宗用于普通商品住房的地塊便是采用這一方式。在土地出讓細節中規定:所建住房將按樓層、朝向等因素,在上浮不超過10%的幅度內確定每套住房的銷售價格。規定還尤其指出:下浮不限,但平均銷售價格不得高于限定的合同價格。
明確的銷售價格限定,使住房銷售價格在土地出讓的最初環節中就得以有效的抑制,而開發商也將更細致準確地確定對項目的獲取。
嘗試工作程序改進從細節上下功夫在6月18日的土地出讓過程中,市土地儲備中心首次采取了完善掛牌程序、規避人為因素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在報價截止后填寫的《競價申請書》,以傳真的形式傳達至規定的地點,由工作人員與公證處工作人員一起對傳真單位、時間、價格進行簽字確認。從而保證了土地出讓程序轉換中的保密性、公正性。競買號牌的領取,一改過去集體派發的形式,而是由中心工作人員將號牌送達。從而在保障掛牌程序公正、保密的同時也提出人性化服務的更高工作要求。
住宅用地“催生”地王“金牌”地塊黯然“留級”
土地出讓過程中的地塊,有前期被看好出讓結果不錯的,也有出讓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的。新“地王”的產生為業界和市民所關注,香港西路25號地塊,最終憑借稀有的地段優勢以8550元/平方米價格,被青島海信地產股份公司斬獲,談起成功摘取“地王”,總經理劉浩認為,雖對此充滿信心,但這只是一次平常的拍賣。根據規劃要求作為高檔商品房開發的地塊,建筑層數將控制在3層以內,停車將按不小于0.8車位/戶配備。
與“地王”地塊水到渠成的產生不同,位于中山路西、湖北路南、湖南路北的中山路9號地塊和位于中山路、肥城路、浙江路、曲阜路街坊的中山路18號地塊,在本年度的首次土地出讓活動中,雖被看成是兩宗“金牌”地塊,卻在出讓過程中意外流拍,讓業界人士大跌眼鏡。足見以往有地就拿,拿下就賺的盲目取地行動,已經被理性的市場分析后的謹慎出手所替代。
土地出讓內容多樣“招拍掛”全面開花
縱觀2005上半年我市土地出讓活動,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況。
截至今年7月,我市共舉辦土地出讓活動3次,出讓土地13宗,出讓土地面積39.24525萬平方米,總收入達146198.10萬元。從出讓土地的內容來看,涉及到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商業服務用地和工業用地,使得出讓土地在內容上更加均衡。
在整個土地出讓過程中,市土地儲備中心采取掛牌方式出讓土地兩次,采用拍賣方式出讓土地一次,使得土地出讓“招拍掛”形式在我市得到全面運用。本報記者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