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本報刊登了《信用卡詐騙花樣翻新》一文,銀行員工奮力擒住嫌犯徐某讓人佩服,但是,不少讀者提出疑問,為什么讓這樣的人混進了信用卡持卡人隊伍?這個人如何能辦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呢?
假材料騙了仨銀行
信用卡資深人士說,審視這起信用卡金融詐騙案,我們固然可以說
從事信用卡詐騙的人智商較高,他們熟悉信用卡知識,如網上購物這一先進的消費方式的應用,但問題的關鍵是,他抓住了目前各家商業銀行在辦理信用卡這個環節上的漏洞,這就是銀行在考察持卡人時重材料而輕實地考察的漏洞!
徐某能獲得至少三家銀行的信用卡,他非常明白現在銀行在考察信用卡申請人時,最關心的是在什么單位工作,什么職務,然后是年收入多少。因此,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政府部門的處級干部,并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假材料。憑借相同的材料,他至少辦了三家不同銀行的信用卡。
核實環節如虛設
關鍵是銀行如何核實徐某的資料呢?徐某提供的一個是單位的電話,一個是個人電話,一家股份制銀行的部門負責人說,由于徐某精心準備好了“臺詞”,在銀行打電話核實時,都輕松蒙混過關。徐某涉嫌詐騙的事實慢慢浮出水面后,銀行才發現“單位電話”打不通了。
一家股份制銀行在調查后透露,徐某把家庭住址隨意寫了一個小區抄給了銀行,銀行用特快專遞把信用卡發給徐某時,傳達室說根本沒有此人,但是信上有手機號,接到手機的徐某忙不迭地說馬上回家,就這樣,徐某輕易拿到了信用卡,隨后,銀行發給徐某的對賬單在這個小區傳達室堆成了堆,再也無人過問,傳達室的人還一直納悶呢!
“跑馬圈地”釀惡果
信用卡是銀行卡系列中最先進的金融產品,可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同時給銀行帶來可觀的利潤。目前,我省信用卡市場上,先是工、農、中、建、招行、深發、浦發、中信等銀行角逐,最近交行和民生銀行也開始推廣具有后發優勢的信用卡,各種信用卡功能越來越先進,信用循環、免息期、一卡雙幣……但是十多家銀行信用卡在爭奪有限的市場中,都忙著“跑馬圈地”。
據了解,現在多家銀行都有信用卡推廣任務。銀行要完成發卡任務,同時還要控制風險,工作穩定、收入較高的群體成為各家銀行搶奪的目標客戶。徐某就深知銀行推廣信用卡心切的這一心理,假冒是某政府部門的處長,因為處級干部才可能獲得5萬元的透支額度。
謹防“病從口入”
為了完成信用卡發卡任務,有的銀行采用了全員營銷的戰略。每家銀行員工的發卡任務多少不等,有的是四五張,有的是十來張,甚至是幾十張,而信用卡部的員工任務更重,一年有上百張甚至是幾百張的發卡任務。
以往辦信用卡既要單位開具收入證明,又要提供擔保人,現在辦張信用卡手續簡單多了,甚至只須一張身份證復印件和工作證,就可以給你辦信用卡。可怕的是,對辦卡人資質的考察就是走程序,個別人甚至不惜包裝辦卡人的真實信息,降低門檻,給惡意透支者留了空子,給銀行埋下了風險隱患。
一家銀行的信用卡管理部老總分析說,防止信用卡詐騙最關鍵的是防止“病從口入”,徐某這一案件提醒各銀行一定要對申領人資質重視起來。同時,加快引進信用卡專業人才和先進的計算機管理系統。還應與公安、銀聯等部門加強合作,對涉嫌惡意透支的持卡人第一時間列入黑名單,引起同業的警惕。 本報記者周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