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莫書瑩 綜合報道
“卡特里娜”橫掃墨西哥灣,美國上下談“颶風”色變。而權威經濟學家進一步指出,颶風過處,凸顯美國經濟軟肋。
紐約Leeb基金管理公司的總裁斯蒂芬·利伯表示,“卡特里娜”對美國的首要影響不是造成無數人流離失所、不是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是能源市場油價迅速飆
升,給全球經濟以及美國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
颶風過后,原來就處于高度緊缺狀態的全球能源市場面臨更嚴峻的境地,作為世界頭號能源消費國,美國經濟此時如何調適非常重要。利伯表示,十年前,一旦遇到現在的問題,美國還可以要求沙特提高原油產量,而現在沙特石油生產潛能已經無法解燃眉之急。而美國政府似乎沒有充分意識到,在石油一項上的海外依存度增加,對脆弱的美國經濟來說弊大于利,日后美國經濟勢必會受到如尼日利亞、沙特、委內瑞拉等產油國政策變動的牽制。
雖然布什政府宣布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支援颶風災區,但油價還是一路上揚。能源業專家注意到,颶風過后大約有100萬戶左右家庭斷電,這同時也意味著當地煉油廠和輸油管的運營也處于癱瘓狀態,戰略石油由于必要的煉油設備缺失,原油并不能迅速變成汽油和其他成品油,戰略能源儲備對解決燃料市場緊缺問題不大可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目前在美國的能源市場,無論是航空燃料油、柴油還是汽油都處于緊缺狀態,令人擔心的還有天然氣儲備。有不少人指出,也許少點汽油美國人還能忍受,但冬天沒有暖氣供應將令人無法忍受。據石油專家估計,2005~2006年度,全球過冬燃料用油日需求量將增加200萬~500萬桶。雖然沙特保證如果需要,將提高石油日產量50萬桶石油幫助穩定石油市場價格,但分析人士對沙特的石油生產潛能存有疑慮。
此外,美國銀行投資戰略組首席經濟學家林恩·里斯指出,“卡特里娜”過后,整個新奧爾良和密西西比州大部分地區損失慘重。除了人員生命財產損失外,還有當地零售業和旅游業的損失。如何迅速從災難中走出主要依靠緊急救援基金和重建資金的正確運用。“海嘯過后,東南亞各國經濟迅速走出陰影,現在要看新奧爾良的了。”
霍華德大學教授羅德尼·格林指出,雖然災后的重建工作必不可少,但重建工程并不意味著給各方得利。新奧爾良市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目前缺房嚴重,一些房產商想利用颶風造成的破壞大發一筆。只是該地區的家園重建中,是任由房地產開發公司推出高價房,還是由政府動用基金建造平價房,尚不得而知。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