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土的中國企業欲成長為全球性的大公司時,傳統的儒家文化是應該被徹底排斥,還是作為一桿鮮明的民族文化旗幟被高舉?今天,在第11屆“魯臺會”活動之一的“儒家文化與世界級企業”論壇上,杜維明等多名國際著名學者和兩岸商業巨頭對此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讓社會精英有責任感”
哈佛燕京學社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長杜維明對儒家文化有著多年的研究,他說受儒家文化影響發展成大企業的例子有很多,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讓社會精英有責任感,從而會限制精英的行為。對此,北大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指出,一個企業應該堅持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基本一致,凡是那種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社會發展的綜合利益,完全惟利是圖的企業,肯定是會垮掉的。
“儒學可以轉化為生產力”
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說,從韓國的成功經驗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儒學可以轉化為生產力。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當中提出了“文化救國”的理念,韓劇是其中的急先鋒并在中國流行了七年。韓劇里的人物看起來亮麗時尚,但是骨子里卻非常傳統,都是按照儒家的思想來做事。“韓流”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運用得當,儒學也可以獲得經濟效益。
“世界級企業是從制度里來的”
對于“儒家文化與世界級企業”這個話題,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世界級企業怎么來的,是從儒家文化里長出來的嗎?不是。它恰恰是從我們制度安排里來的。而所謂制度安排的前導恰恰是西方的文藝復興,而非儒家文化。”
在馮侖看來,世界級企業和文化沒有任何關系,任何文化都不能創造世界級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