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山東紡織工學院并入青島大學,成立紡織服裝學院。時光如梭,年輕的學院已經走過十余載。近日,記者有幸采訪到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汪黎明院長,了解到青島大學舊貌換新顏的情況。
師資設施大提速
學院現有四個教學系,即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產品設計、服裝
工程以及服裝藝術設計。汪院長談到,為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青島大學在總結“421人才工程(4個院士、20個學科帶頭人、100個中青年學術骨干)”經驗的基礎上,出臺并啟動了“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人才工程崗位分為五個層次,依次為學科戰略責任教授、學科創新責任教授、學科責任教授、課程創新責任教授和課程責任教授,使學校匯聚了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充分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
目前學院擁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紡織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功能纖維及紡織品工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纖維及紡織品工程),儀器設備總價值達1000多萬元,還包括圖書館、實驗室、大學生創新基地等教學設施。
教書育人是根本
學校以“博學篤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為校訓,以“高素質、寬口徑、厚基礎”為目標,培養外向型、復合型、應用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突出綜合性、應用性、開放性、國際性的辦學特色,把人才培養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汪院長談到,學院在學校政策指引下,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手段。
為適應人才培養新要求,適時修訂教學計劃。今年,學校對教學計劃的再次修訂,體現了兩個突出特點:一是課程類型簡化;二是減少學時,尤其是專業課學時。修訂后的教學計劃更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于教與學的新變化,汪院長說,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要因材施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應充分利用寬松優越的學習環境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創新實驗、論壇講座等形式,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完善學分制管理體制。1999年學校開始實行學分制,規定優秀學生修完規定學分可提前畢業;允許優秀學生本碩連讀;允許學生延長修業年限;對在科技創新、科研發明、社會實踐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按有關規定計算學分;允許學生在一定學科范圍內選、改專業;并鼓勵理工科學生選修人文學科的課程、文科學生選修理工科課程等。多項新舉措進一步體現了學校以全面培養做基礎、以多樣化為導向、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
謀求科研助成長
汪院長認為,高等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應是教學、科研相結合,實現科研與教學的結合、科研與產業開發的結合,從而確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方面的優勢。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擁有省、市級重點實驗室,擁有FTIR、DSC、Instron等先進的分析測試儀器和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新型紡織中試設備,具有一支較強的科研隊伍。近年來,紡織服裝學院通過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將最初的人才培養與交流聯合擴展到相互考察、合作開發、委托開發、技術轉讓、共建研發機構等多種產學研聯合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不僅大大增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也有效地促進了學院的科技力量向實用型轉移,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例如:青島大學與山東真情集團聯合成立了“青大-真情針織高新技術開發中心”,形成了產學研聯合技術創新機制,同時與英國Acordis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由該公司提供前期研究實驗原料,學院利用省重點的新型成紗實驗室,進行紡紗、織造、染整的測試分析的前期實驗研究,再由真情集團組織大樣試制與生產。其中吸濕透氣性功能運動面料的研究與開發、牛仔布壓拔花深加工技術研究項目分別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院發揮學科特色與地區優勢,搞好基地建設。目前學院與企事業單位共建科研中心6個,并與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紡織科學研究院形成了密切合作關系。截止2004年底,學院已完成國家、省、市以及與企業合作等縱橫向科研項目百余項,獲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近30項。目前學院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通過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的深度和力度,爭取更廣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