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1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稱,目前中國已跨過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但受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影響,距全面大規模反哺農業期還有一定差距,“少取多予”是這一時期農業政策大勢,但應注意量力而行,漸進式調整。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結構發生
了很大的變化,并于1997年前后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根據國際經驗,在這個階段工農關系將發生轉折性變化,經濟發展也將進入工業反哺農業階段。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其特征表現為: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按現價和官方匯率計算,2003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90美元,相當于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許多東部沿海省市已經超過3000美元。這表明中國已從經濟總量規模上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
國家財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長,財政能力不斷增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個別年度(1991年)外,國家財政收入保持兩位數的年均增長幅度,高于GDP增長速度,從而使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03年中國財政總收入達到2.1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800億元。2004年財政總收入上升到2.6萬億元,比2003年增加55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到2003年農業各稅在全國各項稅收中所占比重已經降到4.4%以下,2004年此比重更低。這表明在歷史上對中國工業化曾作出重大貢獻的農業稅,對目前的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
農業在GDP中的份額逐年下降,二三產業在GDP的比重已占主導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在GDP中的份額呈現加速下降的趨勢。1991年~2003年的12年間,農業在GDP中的份額下降了9.9個百分點,而相同時間間隔的1978年~1990年,農業在GDP中的份額只下降了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4.6%,二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高達85.4%,占主導地位。農業份額的加速下降,是中國進入以工補農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
非農產業就業持續增長,農業就業比重發生了轉折性變化。1997年,中國農業部門就業的勞動力占全社會就業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為49.1%,表明了中國就業結構開始發生轉折性變化,它標志著非農產業取代了農業成為就業的主體地位。
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分階段看,1978年~1997年,中國城鎮人口比重從17.9%提高到31.9%,年均提高0.7個百分點;1998年~2003年,城鎮人口比重從33.4%提高到40.5%,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增長幅度是前者的1倍,說明中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快速成長時期,以城鎮化和城市經濟帶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階段已經到來。
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1991年~2003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53.8%下降到37.1%,下降了13.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57.6%下降到45.6%,下降了12個百分點。恩格爾系數大幅度下降,反映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明顯升級,這為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間,也為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工業競爭力不斷增強。1978年~2003年,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由49.9%提高到92%而初級產品出口比重則由50.1%下降到8%。工業制成品出口份額的上升表明中國工業競爭力得到提高,工業化的繼續推進對初級產品出口的依賴已經大大減少,說明農業對工業化的外匯貢獻已微不足道。(馬曉河、藍海濤、黃漢權)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