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多平方的廠房、20多臺縫紉設備、40名工人,規模不大的阜安街道辦事處太平地居委會加工廠是膠州市首家以福利為主的社區加工企業,70%的員工是大齡下崗女工。一片親情融入“大家庭” 太平地居委會位于膠州老城區,居民1萬多人,僅下崗失業工人就有277人,貧困戶30戶,
家庭困難黨員13人。成立社區加工廠,居委會主任王彥華可謂第一功臣,“我們在走訪中,看到有的人每頓飯只有一個咸菜,連雞蛋也吃不上,有的家庭孩子上不起大學,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這些困難人家的生活深深觸動了居委會的當家人,作為“家長”應為他們做點什么?“先進性教育活動不就要讓老百姓得實惠嗎?”王彥華和大家討論著,圍繞為社區大家庭服務集思廣益,她們仔細地分析起建立社區加工廠的有利條件:現在服裝加工行業因為貿易制度的逐步完善已逐步正規,行業風險較小;居委會中下崗失業人員以女性為主,招收員工自然不成問題;至于最難解決的廠房問題已變成了“定數”,剛剛建成的居委會里有現成的空房可以利用,省去一大筆租房費用。
有了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建立社區加工廠順順當當地擺上了居委會工作議程。在熱心人的幫助下,東挪西借10萬元,購進20多臺電動縫紉機,經過一個月的試營業,8月上旬,這家以福利為目的膠州市首家社區服裝加工廠開業了,20多個下崗失業女工歡喜上崗。拿到600多塊錢的工資,43歲的下崗女工劉云逢感動地流了淚水。
滿腔激情為了那份責任
萬事開頭難。其實建設社區加工廠早在籌劃之中,2004年,當太平地居委會主任看到一個叫欒世富的下崗工人,年輕又是大學生,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腦子里就有了社區加工廠的雛形。于是對他進行重點培養,培養他入了黨,并派到一家外貿服裝加工廠學習了一年多。”從生產流程到對外貿易全會了,現在是我們加工廠的頂梁柱。”提起社區加工廠的負責人,王彥華喜不自禁。
說起建廠初期欒世富臉上仍難掩激動的神情,“建廠那會收拾廠房、出去給廠子跑手續、找資金外出買設備、聯系客戶什么都要操心,每天干12個小時都覺得不夠用,沒白沒黑,但為了讓社區居民早點掙上錢,大家擰成一股勁撐了過來。”
“當時真的是這樣”,居委會下崗女工陳偉深有感觸,“剛開始那會兒,我們這群重新上崗的姐妹經常一大早自發過來打掃廠房,布置車間。上來設備后,早晚加班地熟悉設備練習技術,也不知道哪來的這股勁,跟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一樣。其實想想也是,我們都40多歲的人了,能有再上崗的機會真是求什么也求不來的。”
小小的社區加工廠在大家的努力下也逐步走向了正規,現在和多家外貿服裝廠都有了穩定的業務聯系。梁學勇趙姍姍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