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稅務系統正在建立個人所得稅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對作為重點納稅人的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個人作了界定。高收入行業包括:電信、銀行、保險、證券、石油、石化、房地產、足球俱樂部、外企、高新技術產業等;高收入個人包括私營企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建筑工程承包人、演藝
界人士、律師、稅務師、評估師、高校教師等(見早報今日9版)。 有關個稅話題的討論,近來一直熱度不減,“工薪階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占到了65%”、“征稅奈何不了富人”之類的數據,讓中低收入者尤其不滿。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集體情緒,稅務系統開始把征收重點瞄準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個人,以期作為對廣大中低收入者的情緒補償。 請看那份“重點監管名單”。電信、石油等屬于壟斷行業,能夠通過壟斷經營獲得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在全國分行業收入的統計中,壟斷性行業人員的收入穩居前幾名,甚至連一些社會公共事業部門,因此高校教師、醫生成為理所當然的高收入者。對于這些行業中的個人,稅務部門希望起碼在其從業者(雖然他們也是工薪階層)節節上漲的收入上多征點稅,體現“部分公平”,但要查清這些人所謂的“灰色收入”或者“福利”并折算成收入的一部分,恐怕是個相當復雜的技術活。 而私營企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建筑工程承包人被納入重點監控名單,也未必真的能從他們那里多收些稅。稅務部門對這部分群體的個稅交納監管,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至于演藝界人士、足球運動員,其收入來源也是五花八門,是否所有的收入都能計算進去,恐怕難說。 個稅公平與效率的體現,需要信用系統建設的支撐、其他稅種的配套,就目前來看,一份高收入監管名單更像對公眾情緒的“心理補償”———請看看,我們正在努力。畢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