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派的原鎮政府大樓
“鎮政府為了還錢給欠債的老師,連新大樓都賣給其他單位了!”幾天來,一條極具轟動效應的消息在崇州市民口中悄然傳開。人們驚訝地得知
,當地崇陽鎮政府為了清還三年前向進城民辦教師抽借的百萬建校款,竟然賣掉了剛修一年多的新辦公大樓,搬進了一幢舊樓。這次,人們對于鎮政府的舉動除了驚奇之外,更多的表達了一種贊賞。
一封求助信引出借款舊事
8月23日,一封標題為《一個弱勢群體的呼聲》的求助信寄到了本報采訪中心。在這封信里,崇州市崇陽鎮蜀南、東郊、安樂等八所中小學的75名教師聯名反映稱,2002年暑期因工作需要,當地教育局、鎮黨委、政府決定將他們從崇州市各鄉鎮中小學調入城區各中小學。而在拿調令時,鎮黨委、政府以修繕幾所校舍的名義,要他們每人借出兩萬元人民幣,并表示三年到期后歸還。出于“人在屋檐下”的心理,迫切希望調進城里的老師們進退維谷,不得已東拼西湊將這筆錢借了出來。收到錢后,崇陽鎮政府給他們開具了一份蓋著大紅公章的借款收據。
借款到期老師犯愁
今年7月28日,三年期滿,老師們拿著借據要求鎮政府兌現時,卻被無奈地告知,由于鎮上財政極度吃緊,無法按時還款了。信上說“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頓時慌了。我們都是工薪階層,上有老,下有小。有的老師親人長期臥病在床,有的老師家屬下崗已久。兩萬元人民幣,對于我們而言無疑是天文數字。其中很多人的錢是借的,如今債主逼得緊,老這樣拖下去,我們可能都沒活路了。”為此,75名老師于8月14日當天,集體來到崇州市政府上訪,要求解決此事。隨后,崇州市紀檢監察局、崇州市教育局負責人和老師們召開了協調會。但在會上,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最后不歡而散。事情傳開后,在當地鬧得沸沸揚揚,街邊巷議對老師們的遭遇頗為同情,但都感覺無能為力。
全城找尋當事老師
由于時值暑假,信箋內除了列出75名老師姓名及就職學校外,沒有留下任何聯系方式。8月23日上午,記者驅車趕往崇州市崇陽鎮,希望在這八所中小學里找到當事人,但連找了蜀南、實驗、東郊等四家學校,均一無所獲。門衛指點說,這些老師原來都家住鄉下,調來城里也沒幾年,學校都沒分宿舍,要想找到他們得先從城中心的學校找。隨后,記者在正東街中學值班室打聽到了東、周兩位老師的移動電話。接到記者的電話,東老師有些吃驚,她說,自己正和幾位老師在山上避暑,一時回不來。同行的周老師也表示:“我們回來不了,其他學校的老師應該在吧,這樣出頭的事情不一定非要我們大老遠跑回來嘛。”
老師們集體旅游
東老師稱,當事的75位老師在上訪過程中印了個聯絡本,上面留有每個人的電話號碼,她隨即提供了蜀南、實驗、安樂等校十余名老師電話。記者按照這些號碼逐一撥打過去,邀約老師們攜帶單據出來見面時,老師們的回答竟出奇地一致,不是“我正在山上旅游,好幾天都回來不了”,就是“我正在朋友家,現在無法脫身”。
最為有趣的是,當我們撥打正東街中學一位張老師家座機電話時,張老師卻顫抖著聲音稱自己此刻正在外地旅游。記者立即質問他:“這已經是第十六個老師如此回答,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在這么關鍵的時間‘異地旅游’?難道你們連對討回自己血汗的事也漠不關心?如果連你們自己都不站出來維護自身權益,那么還有誰會為你們說話?”
老師敞開話匣講述無奈
聽到記者的搶白,張老師足足愣了約一分鐘,隨即語帶無奈地表示,其實就家境來說,這兩萬塊錢本不是什么大數目,也不值得拋頭露臉地去得罪一大堆人。正是由于這種患得患失、膽小怕事的心理,加上種種有形無形壓力,促使老師們既迫切期待別人出頭承擔風險,又想在事成之后“下山摘桃”。
戲劇一幕
懷著最后一線希望,記者撥通了蜀南小學陳老師的電話。家住距城區十余公里外濟協鄉的陳老師和其他人一樣,首先詢問了有無其他老師會前來見面,得到肯定答復后她決定趕車前來。就在等待了半個小時后,陳老師打來電話說,當她家里人得知她要前來與媒體會面后,齊齊飛奔到公路邊,死活把她拉回了家。她稱,其實當日協調會召開后,學校領導已經給老師們“打了招呼”,一律不準越級上訪或者采取非常途徑尋求解決。“我本可以不給你打這個電話,但出于負責任的態度還是通知并感謝你們的關注。”陳老師最后說。
鎮長算的一筆賬
當日下午4時許,記者在崇陽鎮政府氣派的新大樓里找到了鎮長楊林。楊鎮長對于媒體的到來并未感到突兀,他向記者介紹了借款事件的來龍去脈。2003年夏,崇州市教委決定調75名老師進入八所中小學,由于市財政實行了增人不增資的政策,教師補貼和醫療費用給本來微薄的鎮財政帶來極大壓力。而當時又正值修建蜀南小學校區資金吃緊,上屆鎮政府迫于無奈拿出了這個法子拆借錢款,還開出了年利率3%的高息。所收取的借款1219000元,全部投入到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中。
楊林鎮長表示,鎮黨委、鎮政府對借款事件非常重視,已經向老師做出承諾,會在今后3年內,每年以30%份額償還。到2007年底,連本帶息全部付清。至于款項來源,他表示“正在想辦法”。
一周內鎮政府搬家還債
為了關注事態進展,昨日上午,記者再次驅車前往崇州。當我們又站在鎮政府氣派的新大樓大廳時,卻發現接待我們的是陌生的工作人員,他們驚奇地問道:“鎮政府為了還老師的錢把樓都賣了,現在全城都曉得了,你們不知道啊?”原來短短幾天時間內,鎮政府通過上級調整抵押方式,已將大樓轉手給了新成立的崇州市農業發展局;而鎮政府則“舉家”搬遷到原農業局位于老城區文化西街一幢破舊的辦公樓里。
在搬遷后的鎮政府門口,所有牌匾均已懸掛妥當,但農業局留下的板書等各種痕跡仍清晰可見。大樓下,花臺道路等在匆忙整修后一片狼籍,工作人員正和工人一起緊張地搬運文件設施。
雖然是星期日,鎮黨委書記向強仍留守在辦公室處理事務。他對記者表示,2004年剛一上任,上屆政府遺留的諸多債務便一一壓將過來。為了在不給區內市民、農民增加負擔的情況下還清債務,鎮政府、黨委想了很多法子籌款。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得給市政府打了報告,請示將新大樓調劑給其他單位,挪出錢來還債。經過幾輪磋商,市政府決定將這幢2004年10月14日才搬進的大樓,調劑轉讓給農業發展局。而老師們的借款則轉由市財政負擔,按鎮政府的承諾3年內付清。
記者注意到,就在向書記的辦公室內,前幾日的雨水不斷滲透滴落,大樓條件可想而知。看著這情況,向書記斬釘截鐵地說:“就算勒緊褲腰帶,我們也一定把老師們的錢還上,請所有市民監督!”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