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熟悉醫院和藥品招標內幕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爆出了導致藥價越來越高和藥品招標中的一些相關“內幕”。他說,目前,醫院可以將所購進的藥品加價出售,譬如,醫院給患者開100元的藥,醫院可以從中提取15元,所以醫院要是多賺15元,患者就得多花100元錢,這是醫院的主要收入之一。但醫生開給患者的藥物
未必是必需的,或者說是對患者有益的。老百姓之所以看病越來越貴,除了上述原因外,一些藥商變換手法抬高藥價,也是導致看病貴的另一原因。
招標漏洞百出 導致藥價虛高
“一些很便宜但很好用的特效藥現在越來越少了,價貴但療效一般的藥充斥醫院。”一名長年從事藥品管理的知情人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將矛頭直指近年來實施的醫院藥品招投標制度。“藥品招投標的過程中漏洞百出,直接導致藥費高居不下!”他說。
2000年起,我國在醫療機構中開始推行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藥品的虛高價格,同時打擊醫院購藥時產生的腐敗。“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制度上存在許多漏洞,藥商和院方在這些漏洞上大做文章。”這名原在衛生部門負責藥品管理、后調至藥監部門的周先生(化名)說,“這就產生了藥價虛高的后果。”
周先生說,藥商們都視醫院為“寶庫”,千方百計都要“擠”進來。他說,在招投標中,如果眾藥商賣的都是同一種常見藥品,那么價格低的就會中標。“藥商們中流傳一種說法:如果中不了標,藥賣不出去,就活不下去;但是中了標,價太低,長期虧損,也支撐不了多久。”
老藥更名換姓 “獨家新藥”出籠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藥商們就想方設法找鉆“空子”:因為按規定,只要拿出“獨家藥”,價格想開多高就多高,利潤空間想多大就有多大。
為此,藥商們常用的有兩招。第一招就是“換名”。“以前不同藥廠生產的同一種藥,所用名字都是一樣的,但現在,很多藥廠都為舊藥起了各類“新名”稱,有些藥竟然有35個不同的商品名。”有了“新名字”的老藥立馬價格暴漲,有的甚至高達數十倍。
第二招就是更換劑量和使用方法。“有的藥商將原來50克一瓶的藥改成每瓶20克,或者將‘口服’改成‘針劑’,也搖身變成了‘獨家新藥’。”
這些做法在醫藥界已成了“金科玉律”,十分泛濫。后果則是,藥商們將精力集中在所謂的“新藥”之上,而放棄了利益低的常見藥品。自然,病人們在醫院里花費的藥費也就一直高居不下。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