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材一說到中國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該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協召開的一次關于“節約型社會”的討論會上,政協委員沈思如是說。 據資料顯示,在世界144個被排名統計的國家中,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人均煤資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資
源量排不進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資源遠遠排在100位以后。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如果繼續使中小學教材中出現“地大物博”的國情描述,再在青少年中灌輸我國“地大物博”的思想,一是不符合我國的真實情況,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制約作用已經顯現,如果強調所謂“地大物博”的片面觀念,必然導致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制約中國未來發展。 因此,我國能源緊缺、人均占有極少,這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必須從教科書上、從社會環境上和家庭中對孩子們從小進行培養和教育,使孩子們從小養成節約能源、適度消費的習慣,這才能從根本上推進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