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岐許森李德    為期八天的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8月25日在山東濰北地區落下帷幕。
   演習共分為“
海上封鎖作戰、兩棲登陸作戰、強制隔離作戰”三個階段,中俄兩國軍隊近萬人參加。    海上封鎖作戰,著重體現以奪取海上制空權為核心,以封鎖海岸、打擊敵海上兵力為主要行動的作戰思想。8月23日11時許,海上封鎖作戰首先演練奪取和保持局部海區制空權。中方多批先進戰機飛臨作戰海區,以空中待戰和截擊行動,對海上聯合機動編隊實施空中掩護。隨即,聯合部隊空軍后續梯隊臨空,“敵”我雙方圍繞奪取局部海區制空權展開激戰,中方發射空對空導彈,攔截來襲“敵”機,有效控制作戰海區的制空權。與此同時,艦載反潛直升機持續實施對潛搜索,并發射反潛魚雷實施攻擊。水面艦艇編隊在直升機引導下發射火箭深水炸彈,一舉將來襲潛艇“擊沉”。繼而,中方殲轟機臨空,連續發射空艦導彈對“敵”實施突擊,俄方驅逐艦發射“馬斯基特”導彈對“敵”艦進行精確打擊,中方水面艦艇編隊利用巡邏機數據鏈傳輸的目標信息,連續發射數枚導彈,對“敵”實施超視距遠程毀滅性打擊。聯合機動編隊運用預警系統及時發現“敵”空中來襲兵力兵器,組織編隊航空導彈和速射火炮,對來襲飛機、導彈進行攔截,并發射紅外干擾彈、光電干擾彈、箔條干擾彈,對不同制導方式的來襲導彈實施軟抗擊,削弱了“敵”空中反擊能力,贏得了海上封鎖作戰的主動權。
   兩棲登陸作戰,主要體現陸、海、空軍聯合部隊實施立體登陸的作戰思想。8月24日上午11時08分,12架殲擊機、12架殲擊轟炸機從瑯琊臺上空直撲而下,把百余枚航空火箭彈傾瀉在“敵”岸艦導彈陣地……12分鐘之內,中俄聯合部隊接連出動多批次戰機連續對“敵”前沿和縱深要點實施火力突擊,掩護海上作戰群展開。隨后,掃雷艦不斷引爆密布海上的水雷,破浪前行;中俄兩軍共同編成的登陸艦隊依次跟進;在兩翼擔負掩護任務的驅逐艦不斷用艦炮火力轟擊“敵”岸灘和前沿陣地。灘頭一線,中俄海軍陸戰隊乘風破浪,快速抵灘,數十輛兩棲裝甲戰車在火力支援下向海灘疾沖;超低空掠海而來的武裝直升機實施輪番攻擊,壓制“敵”縱深火力。在“敵”我雙方處在登陸與反登陸、沖擊與反沖擊激戰的時候,3架伊爾-76運輸機臨空,在“敵”防御右翼側后,空降了一個加強連,陰霾的長空中突然綻放出近百朵傘花……同時,在“敵”防御左翼側后,一支特種作戰分隊搭乘3批18架運輸直升機,采取著陸、懸停等方式迅速占領有利地形,向“敵”縱深要點發起猛烈攻擊。12時10分,兩棲登陸作戰圓滿結束。
   強制性隔離作戰,是一種特殊的作戰形式,包括特殊的作戰目的、特殊的作戰任務、特殊的作戰對象、特殊的作戰環境。8月25日11時許,從俄羅斯本土起飛的4架俄“圖-22M3”遠程轟炸機飛臨演習空域,向“敵”機場發起連續突擊。緊接著,中俄雙方航空兵突擊群連續出動各型作戰飛機9批18架,對“敵”縱深重兵集團、指揮所、防御工事實施猛烈的空中火力突擊。與此同時,中方炮兵向“敵”陣地發射宣傳彈,配合軍事打擊,實施心理攻勢,動搖“敵”抵抗意志。遭聯合部隊火力打擊后,“敵”開始調整兵力部署,扼守機場和縱深要點。不久,運載中俄雙方空降兵的10架伊爾-76運輸機在同一空域編隊。雙方空降兵在電子干擾機和戰斗機群的掩護下,到達作戰地區上空。第一架伊爾-76運輸機開始空投,3臺傘兵戰斗車相繼離機,啟動傘降系統,緩緩降落。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中俄雙方各4架伊爾-76運輸機投下了24輛傘兵戰斗車。緊接著,中俄雙方各86名傘兵從800米高空飄然而下。隨即,奪控機場,封控“敵”空中通道。運輸直升機在空中火力掩護下,飛臨機降場,機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預定目標發起進攻。聯合部隊對“敵”實施空降、機降作戰,切斷了“敵”空中和海上通道。“敵”退守縱深殘存要點,繼續固守抗擊。聯合部隊投入快速機動群,在工兵的配合下,迅速將“敵”前沿前障礙物撕開多條口子,為后續部隊進攻打開通路。
   精兵超越、多位攻擊、縱深突貫、分割圍殲……中俄聯合部隊密切協同,英勇戰斗,成功地建立了陸上隔離區,失去退路的“敵”軍雖負隅頑抗,但潰勢已成,敗局已定。
   此次演習不僅展示了兩國軍隊很高的軍事素質和技能,而且通過各種交流活動,進一步增進了彼此的友誼和互信,增強了共同應對新威脅、新挑戰,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