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倪衛國接手“上海歐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稱“歐陽衛生中心”)”時,這是個有著近300萬元債務的醫院。當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概念還沒有興起,醫院的掛牌名稱是“虹口區歐陽地段醫院”。
10多年來,作為院長的倪衛國帶領歐陽衛生中心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上正軌,倪衛國的困惑也越來越多
。50多歲了,過了知天命之年的倪衛國對記者說,人要學會向這個世界妥協。
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很難想象“廢品回收站”和“醫院”兩個詞間的關聯,可倪衛國卻用前者形容了他剛接手時的歐陽地段醫院。作為一家一級醫院,歐陽地段醫院雖然擔負著周圍居民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工作,但它卻似乎總處于被遺忘的角落。
“當時,政府對于一級醫院的補貼非常少,所屬區域內每1萬常住人口的補貼只有1萬多元。”倪衛國說。由于患者對大醫院習慣性依賴,來地段醫院就診的病人很少,歐陽地段醫院每年的收入少得可憐。當時,醫療體制走市場化路線的概念也沒有被提出,這點微薄的收入讓歐陽地段醫院難以為繼。醫護人員工資低下,沒有積極性,一到下午三四點鐘,醫院就找不到人影。
“我當時曾組織員工到南京去旅游了一次,那時,每人的標準只有200元,大家擠火車、睡通鋪,去景點還要靠逃票。途中遇到其他醫院的同行,都是坐著飛機去玩的,心里實在不是滋味。”倪衛國回憶當時的情景很是感慨。
名不正言不順的轉變
1997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概念。所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按照一定的區域人口比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并肩負起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歐陽地段醫院被納入了此次轉變中。
然而倪衛國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有幸成為了改革中的一員,但從1999年翻牌成為“歐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起,歐陽衛生中心始終過著“名不順言不正”的日子。
倪衛國告訴記者,雖然上海市是在全國范圍內較早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城市,但事實上,有關部門對于這個整體醫療框架下最基層的形態并沒有重視起來。
很長一段時間里,歐陽衛生中心仍然是一個以醫療服務為主體的醫院,由于政府投入有限,且沒有一個系統的發展規劃,那些預防、保健之類的工作迫于經費等各方面問題很難開展起來。
直到2003年非典的突襲,當時急需進行疾病的治療、控制和預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重要性才被體現出來。市政府對這一塊醫療機構的投入開始有所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才被完全納入公共衛生框架。“為什么非要等到頭破血流后,才意識到社區預防、健康保健等醫療職能的重要性呢?”倪衛國不無遺憾地說。
市場化還是非市場化
然而,真正讓倪衛國困惑的,還是目前醫療體制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否也該走市場化這一條道路。
在倪衛國看來,作為為社區居民提供最基本預防和醫療保障的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萬萬不可走市場化道路的。但事實上,歐陽衛生中心和其他很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樣,卻也不得不依賴某些市場化運作來維持生計。
首先是政府投入的不足。倪衛國告訴記者,目前市政府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投入是區域內每1萬常住人口15萬元/年,雖然這個數字相比前幾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卻依舊無法維持醫院的正常運營,而政府投入只是按照常住人口的戶口來統計,很大一部分流動人口被排除在外。歐陽衛生中心所屬的歐陽街道每年都要自行承擔1.5萬人左右流動人口的醫療費用。加上醫院每年還必須將藥品總收入的5%及診療費用的10%上繳,如此一來,歐陽衛生中心若想改善衛生中心設施等,就必須跟所有的醫院一樣,依靠藥品等收入來自給自足。
而正是因為原先醫改方案中過度地強調了市場化問題,讓醫院和患者間的功利關系越來越強,患者在中心看病和大醫院一樣貴,而醫生只想著多開藥多賺錢。
不愿意市場化卻不可避免打市場化擦邊球,倪衛國只能選擇妥協。而受此困惑的絕不止倪衛國一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告訴記者,上海市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本意,是要解決市民就醫難等問題,同時提倡預防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卻處于一種尷尬的境界。
雖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職能已經從原先的醫療為主轉變為預防保健和醫療并行,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時間,醫療服務仍舊是它的主業。
預防保健又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位院長告訴記者,醫院每年用于印刷疾病宣傳資料的費用就好幾百萬元,但換來的依舊是周圍居民的不理不睬。而周邊二、三級醫院不承擔此類基本義務,所以,轄區內居民預防保健工作都壓到他們醫院身上。“二、三級醫院是依賴業務的,政府補貼不夠就靠藥品收入補貼。而我們呢,補貼是不夠的,在藥品和醫療技術上又沒有優勢,一直感覺沒有出路。”
目前在上海中心城區已經建成了9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2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郊區也已將127個鄉鎮衛生院改造成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實際上,看病難的局面并沒有因此解決。
這位院長告訴記者,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資力量的確不高,部分醫護人員僅畢業于醫專,“到我們這里來的都是大醫院不要的人。”他無奈地說,“政府應該有傾向性地讓二、三級醫院的專門人才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流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我們不是收容所。”本報記者郭艾琳發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