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當“濟寧”這個地名尚未誕生,儒家文化五大圣人———孔子、孟子、曾子、顏回、子思已把這里裝扮得星光燦爛,中國歷史由此邁入全新的時空。
2000多年后,在孔孟故里———濟寧,圣人傳道授業的聲音與機器轟鳴相得益彰,一個現代制造業高地正在魯西南崛起。2004年,濟寧GDP突破1100億元,財政
收入超百億元,分列山東第六位和第四位。
一個在近代工業文明中落伍,一個遠離沿海、談不上區位優勢、又缺乏大城市帶動的內地城市,何以在區域競賽中脫穎而出,成為魯西南領頭羊?濟寧市委書記賈萬志的一番話,讓我們找到了答案:
抓住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和南方產業溢出的機遇,從腳下的土地,從歷史中去尋找區域優勢,最大限度聚合發展活力,快速推進工業化,帶動濟寧大發展。
1000億投入從哪里來———在瓶頸中尋找濟寧優勢
在所有描述濟寧發展的數據中,有幾個不可忽略:
在建千萬元以上項目700多個、過億元項目133個,總投資1000億元。
“濟寧經濟能坐上淮海經濟區頭把交椅,工業投入連年猛增,立了頭功!”濟寧市發改委副主任付學華難抑喜悅,“去年,濟寧全社會投資508億元,比前年增加150億元!今年,投資突破600億沒問題。這其中,三分之二投向工業。今年,全市工業投入可達400個億,比三年前增加一倍!”
這1000億資金,正是過去三年中“抓”來的。兩年后,當它們轉化成生產力,濟寧經濟至少翻一番。超強的聚財力從何而來?“我們最大的優勢在煤炭!”市政府副秘書長李來云列出濟寧優勢:擁有260億噸煤炭儲量,占山東一半,是全國八大煤炭產業基地之一。
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到來,沿海地區拉閘限電時有所聞,濟寧人從瓶頸中發現機遇:把煤多的優勢轉化成能源優勢,就有了吸引制造業的最大本錢!他們以煤炭為中心,拉出煤電、煤電鋁、煤電化工等多條產業鏈。目前,濟寧火力發電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在建的電力項目還有一大批,成為全國少有的“電力過剩”的城市。“有了充裕的電,50萬噸甲醇項目、特種鋼等載能項目,一批批跟著上。我們還要求各大煤礦自建工業園。”煤炭經濟鏈條越拉越長,貢獻了40%的財政收入,比挖煤賣煤時代增加一倍。“到2010年,濟寧煤炭年產量將再增2000萬噸,達到1億噸;年發電量突破1000萬千瓦!”
全國煤炭、電力最多的地級市,北方少有的不缺淡水的城市———濟寧打出的優勢,讓國內外產業資本心動:和南方比,電價一度便宜兩毛,蒸氣一噸便宜20元……手握稀缺資源,濟寧眼盯“高大外”,拉來優質資源,帶動本地產業升級。濟寧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孟繁湘說,濟寧引進包括1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產業巨人,嫁接工程機械、醫藥、紡織等本地優勢產業。山東推土機廠向日本小松讓出25%的股份,由其拉來7家配套企業,投資5億元,打造第二個年銷售10億元的工業園。如意集團、魯抗集團也聯姻外資,成立紡織服裝、生物醫藥等工業園。香港嘉達投資1億美元,引進全球最先進設備,印染坯布,年加工1000萬套高檔女裝,進入沃爾瑪全球超市。明年全部投產后,年銷售4億美元,利稅4億元人民幣。香港及寧波企業合資110億元,建設年產300萬噸紗的全球最大精密紡基地。
“人安全,錢安全”,孔孟文化釋放磁場效應
在濟寧采訪,記者聽到一則故事:“最近,日本小松叉車老總在中國轉了大半圈后,把生產基地放到了濟寧。原來,已在濟寧投資的十幾位日商告訴他,在孔孟故里投資,人安全,錢安全!”
說濟寧,知者不多。說孔孟,不知者不多。對落戶濟寧的投資商來說,孔孟故里具有無窮的引力。
“我們不能把文化放在博物館里沉睡,要擦亮孔孟招牌,用文化撥動投資者的心!”8月2日,離今年國際孔子文化節不到兩個月,負責辦節的濟寧市委副秘書長李春興忙著排列新節目:
從中國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再到遙遠的歐美大陸,全球華人共同祭孔,央視直播四小時;請來東莞、蘇州等六城市臺商協會會長,同聚濟寧,談孔孟敘投資;邀請儒家五圣后裔再度聯誼……
孔子文化節正在成為以文聚商的平臺。李春興說,“濟寧孕育了儒家五圣,是2000多年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上世紀80年代起,濟寧就辦孔子文化節。前十幾屆,文化與經濟互動不多。去年,市里認識到:孔孟,是濟寧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必須用市場手段激活這一資源!”市政府精心包裝孔子文化節,推出一場場文化和資本的盛宴:這一年,海內外涌來5000多名客商,其中包括五大圣人的400多名后裔,他們給濟寧留下63個投資項目、近12億美元。
對孔孟文化的號召力,濟寧市委副書記趙樹國深有感觸:出國招商,不用擺多大場子,派個小分隊上門,告訴人家—————孔子家鄉來的,不光華商,連歐美人也熱情。資本跟著文化跑,濟寧人頻頻出招,不斷豐富孔孟故里的文化內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設立國際“孔子獎”;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這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國家文化工程,濟寧經過四年努力,在與多個文化名城的競爭中勝出。6月初,濟寧聯合國家有關部門,面向全球征集中華文化標志城概念規劃……”
“我們要挖掘儒家文化的內涵,用仁義禮信來熏陶今天的濟寧人。”濟寧市副市長段修龍說,儒家文化追求人際和諧,在現代社會,就是誠信為上,親商安商,“政府對外商的承諾肯定兌現,工人對企業敬業愛崗。外商來了,我首先要問:你能不能賺錢?需要什么幫助?”濟寧人以一顆善待朋友的心,給外商當好“服務員”。在行政審批大廳,他們用微笑和效率感染投資者;在開發區,他們把“七通一平”一直鋪到山推工業園門口。
四馬合力,組團城市拉動魯西南工業化
全速向工業化中期沖刺的魯西南,呼喚特大城市的帶動與輻射,然而,歷史與魯西南開了個玩笑:作為山東六大中心城市的濟寧,市區面積不足60平方公里,人口50多萬。這匹小馬連1萬多平方公里的濟寧也拉不動,更別說帶動腹地廣闊的魯西南了!
這種尷尬注定要終結。放眼魯西南,一個由濟曲兗鄒為核心的組團式大城市,正從規劃變為現實。濟寧市規劃局副局長賈慶華說,濟寧人的大城市夢做了整整20年!5年前,山東省提出,將濟寧都市圈納入全省三大都市圈,帶動魯西南工業化。今年,濟寧都市圈建設正式啟動。賈慶華坦言,組團發展,是最佳的“無奈選擇”—————這四座城市,誰也沒有實力當老大。“濟寧市區,四周除了煤礦就是微山湖,想‘攤大餅’也不行!論城市名氣,它遠不如曲阜!”一匹小馬難拉大車,不如讓四匹小馬合拉大車!“它們有這個能力:四座城市之間平均相距28公里,經濟總量及財政收入占全市的70%,在魯西南發展速度最快。”
組團,不是簡單地拼貼,而是要整合各個城市的優勢,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團隊,共同拉動魯西南工業化。組團四市功能各有側重: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曲阜,將成為大濟寧的政治、教育、文化、旅游中心;濟寧市區擔當大濟寧的經濟、金融、商貿中心;兗州強化交通樞紐功能;鄒城則集中發展旅游和能源產業。組團四市間,從基礎設施到公共產品,正打破界限,共建共享:從濟寧到曲阜,一條20多公里的城市快速通道已修好,撤掉原有的收費站,長途車換成市內公交車,票價由10元降到1元!每兩個城市間,都將修建這樣的快速路。金融、通信同城化也在加快。組團四市間電話資費,由長話變成市話。
以資源型產業為基礎的濟曲兗鄒,產業結構高度相似,當四座城市成了四個市區后,濟寧將全力推進市域經濟一體化,尋求錯位發展:按效益最大化的原則,讓項目和資本突破行政壁壘,投向一個個“最適合的籃子”—————“無污染的高新技術項目和文化、旅游項目,放到曲阜。像中華文化標志城,就選定曲阜與鄒城之間的九龍山;資源加工及載能產業,盡可能放到另三個組團。”
記者感言 發現自我
不怕缺優勢,就怕缺乏發現優勢的眼力、經營優勢的運作力!濟寧的經驗提醒我們:再偏僻再落后的地區,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當然,“躺”在優勢上面,是難有作為的。對待資源、要素優勢,必須站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高度,審視優勢,再造優勢,形成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發現自我,才能確定符合區域特點的發展思路,以優勢集聚資本,加快工業化,帶動區域崛起。(完)(周躍敏 姜圣瑜 陸劍 孫巡)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