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過央視資訊ePanel會員調查系統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來自全國733名30歲以上公眾中有90.0%的人對10年來醫療體制方面的變化感到不滿意。衛生部有關官員此前曾明確表示,當前醫療服務市場上出現的“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一時間,醫療改革
成了熱門話題。為此,記者再次走訪了廣州市醫療行政部門、醫院管理人士和專家,就醫改將走向何方、如何規范醫療行為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醫院 病人出院也應制定標準
目前患者何時出院全由醫生說了算,易造成混亂
海珠區某三甲醫院的醫務科副科長介紹,“我國現行醫改基本不成功”的問題,跟醫療法規不健全不無關系。比如,不少患者反映有醫院故意挽留病人住院,導致醫療費用增加等問題,主要還是缺乏一個規范的“出院診療標準”。目前,各醫院所實行的仍然是醫生自己的判斷標準,勢必造成混亂,患者也沒有討說法的依據。
省政協委員,廣州市兒童醫院院長曾其毅亮出了自己的三個觀點:第一,全盤否定10年的醫療改革是有失公允的;第二,醫療機構的定位必須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國家必須承擔醫學領域的教學科研,疑難重癥的及時救治以及社區的基本醫療和全民的預防保健。
對于醫療機構走市場化道路,曾院長有兩方面意見。首先,部分民營醫療機構走向市場也許是好事。因為市場競爭“可以使價格下降,可以使服務提高,可以使顧客獲利!钡笆袌鍪且岳骝寗拥,與醫療保障體系的根本目的有沖突。”這兩方面之間需要充分的研討。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深明院長認為,目前,市民普遍認為“看病貴”,其中的一個說法是大醫院診療費高。而三甲醫院的費用肯定要高于二級和一級醫院,這樣可以通過價格來分流一部分患者到社區。然而很多患者看個感冒也要擠到大醫院,主要還是不相信小醫院。國家的醫改政策也應考慮改善社區醫療。
醫藥 企業虛報成本抬高藥價
一注射針劑造價32元申報時卻達到266元
據了解,國家審計署對衛生部和北京市所屬10家大型醫院的藥品和高值醫用消耗材料的價格進行了審計,同時也抽查了一些企業,發現不少生產企業虛報成本,造成政府定價虛高。在抽查的5家藥廠46種藥品中,有34種藥品成本申報不實,平均虛報1倍多。某企業生產的一種注射用針劑,實際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報卻達到266.50元,虛報7倍多。某規格的球囊報關價每個496.2元,一級代理商批發給二級代理商的價格達到3600元,二級代理商賣給醫院時達到7000元,加價13倍多。再加上醫生開大處方拿回扣,造成了“藥越貴越好賣”的怪現狀!搬t藥分家”也成為了呼聲很高的醫改熱點。
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副會長胡正路則認為,這并不能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他指出,藥價虛高是一個系統問題,從藥廠虛報成本價、新藥審批、物價部門定價、各級代理商的層層加價、醫生開藥方拿提成,這整套系統每個環節都注入了不正常的利潤。僅截斷最后一個“醫藥分家”問題,根本不能實現藥價降低。醫藥分家之后,醫院為了生存可能會提高診療費、檢查費等費用,或者增加一些收費項目。而患者在醫院買藥和去藥房買藥,價格是不會改變的,可能去藥房買的更貴。核心問題是國家要建立完善的藥價監管體系,從成本核算到流通環節的各項費用消耗、醫院賺取的藥價利潤都能進行監測,并調動商業保險等監控手段進行制約平衡。
醫保 廣州再擴大醫保覆蓋面
個體戶外來工等人群將納入,計劃年內實施
“小病不保、大病保不了”是群眾對現行醫保制度的最集中的怨言。廣東省衛生經濟學會副會長胡正路指出:“其實醫療服務的不公平主要根源還是在于醫療保險體系的不完善,而這個也正是整個醫療體制改革的主體。”政府應該將資金重點投入到農村、鄉鎮群眾的醫療保險中去,同時也不應該把包袱卸給企業單位,“畢竟還有很多農民、退休人員等人群沒有獲得這種保障!庇浾咦蛉詹稍L廣州市醫保中心得知,一套解決醫保覆蓋面偏低問題的方案正在醞釀之中。
在昨日的采訪中,一名來自廣州市勞動保障體系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廣州市內已有150萬人加入到了醫保當中,再加上參加公費醫療的15萬人,擁有社會醫療保障的人數已達到165萬人。為了穩步地擴大醫保覆蓋面,廣州市勞動保障局已根據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制訂相對特殊的醫保政策,擬將一些特殊群體,如本市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業主及其雇工、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非本市戶籍從業人員以及本市城鎮區域內的失地農轉居人員,納入醫療保險范圍。此項工作目前已進入報批階段,并在積極進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及加緊制定宣傳計劃,預計該方案可在年內實施。
改革 市場主導型不適合中國
專家倡導政府主導型,強調醫療機構非營利性
廣東省衛生廳廖新波副廳長指出,醫療體制關鍵是改革的方向必須明確,配套的政策要完善,改革的效果是以改善公民的就醫環境而不致使看不起病和病不起。他認為眼下當務之急是研究社會醫療保險和發展中的商業保險問題。如何發展市場經濟下醫院之間的合作關系也是接下來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廖新波認為,醫療機構應該強調它的公益性,而不是營利性。市場主導型的“美國模式”并不適用于中國,因為這種模式下,公立和私立醫院都在市場上平等競爭,政府除了嚴格監管外,只負責為窮人、老人醫療埋單。市場主導的結果是,醫療服務越來越好,但醫療價格也越來越高。他更傾向于政府主導型。
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學專家梁浩材教授認為,理想中的醫療體制堅持區別對待的原則:既要發展基礎醫療,又要發展高端醫療;既要增加政府投入,又要引入市場機制;既要發展公益醫院,也要允許部分醫院賺錢。
點評 為何看不到百姓為醫改開藥方
李 龍
民意調查顯示有九成被調查者對醫改效果不滿意,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前不久國務院的一份研究報告,在那份報告中,官方也直言醫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比起官方的直接“定義”,坊間的不滿意可能要弱勢得多,雖然都說“民意不可違”,但要讓這九成的不滿意來喚起醫療改革設計者的反思和問責,恕我期望值過高。
其實不用調查,只要去過醫院看過病的人都知道,現在看個病要有多難。正如調查所得出的,越來越貴的醫藥費讓很多患者開始習慣有了病“自己扛”。醫療改革的目的是要使其變成福澤全民的社會公益事業,然而改革的結果卻是百姓有病也不敢醫,這樣的改革要說滿意,反倒會讓人奇怪。
為何會這樣,調查結果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有這么多人不滿意現在的醫改,我看關鍵是醫改前沒有調查民意,醫改中沒有順應民意。違背民意的改革自然難以讓人滿意。醫療改革是要適應市場經濟,然而作為公益性行業的市場化運作本應有政府的強力監管和強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基礎,但我們現在的醫療監管通常是系統內的自查自糾,醫保也只是少數人的保障,于是醫療機構在喊著政府投入大大減少的同時,角色也很自然地由“白衣天使”變成了“逐利者”。百姓在醫改中的角色,只能是沒有話語權的旁觀者和受傷者。
現在的問題是,官方定下不成功的基調了,百姓也是普遍不滿,那到底接下來還要怎么改?廣州的各界專家學者紛紛開出了自己的良方,一套解決醫保覆蓋面偏低問題的方案正在醞釀之中,這都是好事。但是想起不久前廣東醫療改革聽證會引起“明升暗降”的質疑,想到只有專家學者開藥方,醫改設計者依然沒有考慮到最廣泛地征求民意,這不滿意恐怕還是要持續下去了。本版撰文
時報記者 蔡民 游曼妮 王道斌 實習生 盛正挺 通訊員 袁毅恒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