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光明回奶危機”令中國乳業“如同中國足球一樣”深陷低谷,而進入8月,由光明引發的乳業市場近5年來最劇烈的一次價格戰“劍已出鞘”。同時,許多城市和企業都卷入了這次價格戰強震。在價格拼殺中,各大乳品企業同時面臨原材料價格飆升的困境,而乳業市場格局也將被重新瓜分。
光明
引發降價風暴
試圖平穩化解“回奶危機”的光明乳業是此次價格戰的始作俑者。記者近日在北京華聯超市、家樂福、甘家口商場地下超市等地調查發現,光明許多產品價格已近底線:光明袋裝純牛奶從原來的1.00元一袋降到0.60元一袋,酸奶更是“重傷員”,8杯裝酸奶由8.8元降至5.8元,同時還有贈送,980毫升屋盒原味酸奶價格由9元降至7.8元。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乳企都想利用光明事件出現的契機,不惜血本搶占市場,大多數品牌的降價幅度高達50%左右,有的甚至出現“奶價賤如水”的現象。蒙牛、伊利、三元、三鹿、新希望等的1000毫升利樂包已經由最初的8元多,降到目前的3.5元~4元之間,250毫升利樂枕由1.8元以上全部降到1~1.1元之間,百利包奶也已經降到每袋1元以下,250毫升利樂包酸乳飲料則由2元降到1.5元左右。
“伊利會堅持自己的價格策略,不積極參與價格戰。”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剛回避了“價格戰”這個詞。
用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懷寶的話說,“競爭無可避免,價格的變動是一種必然。”由此看來,潘剛的“不積極”言論帶著一種暗示: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伊利也會參戰。
從目前伊利的表現來看,他們已經有所行動,其銷售部有關人員稱,伊利牛奶最近統一了商品的最高價,以保證在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并爭取讓北京超市所有的冷柜都塞滿伊利的產品。
盡管蒙牛一再聲稱要革“乳業價格戰”的命,但面對伊利的叫板,蒙牛也“大發牛威”。在北京通州區綠色食品工業園區的蒙牛奶源加工基地,總投資高達3.3億元人民幣的近20余條低溫生產線以每天300噸的產量直供北京,全封閉的送奶車在廠區內密集地排著隊,等待交貨。“現在是‘買六贈一’,蒙牛酸酸乳又要增產了,最近銷量出奇的好。”一位流水線上的工人告訴記者。這多少泄露了蒙牛欲做乳業老大的野心。2005年年初,蒙牛提出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0億元。
成本高漲打壓乳企
與銷售價大降相反的是,乳業原料價格正不斷飛漲。到目前為止,乳業生產原料——白糖已由2600元/噸上漲到3300元/噸,漲幅達30%多,牛奶成品包裝用的片材也受原油漲價影響,由1.1萬元/噸上漲到1.72萬元/噸,漲幅達55%。而養牛環節的原料價格也一路攀升,牛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由1200元/噸上漲到1600元/噸;麥皮則由1000元/噸上漲到1400元/噸。
用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代云的話說:“現在,一些乳品企業根本掙不了錢,只是硬撐著。”福建省常富乳業以每公斤2.5元至2.6元的價格收購原奶,加工后賣出去的成品奶每公斤僅為2.3元,幾年下來就虧了好幾個億。而蒙牛、伊利一公斤原奶的收購價為1.73元,出售一公斤液態奶卻只有2元。
盡管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但專家預計,此次價格戰還將延續到今年10月份,并有可能繼續開打下去,而若果真如此,不知有幾家企業還能維持生存?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坦言,
“價格戰只能在短時奏效,時間一長,任何企業都受不了。”據了解,目前,全行業40%多的企業已處于虧損狀態,乳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5.41%。
許多乳企已經明顯感到價格戰的巨大壓力。“我們這里從上至下已經亂成一團,今年將近4個月沒發工資了,去年也有4個月沒發工資。”某億元級乳業集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員工告訴記者。
盡管乳企打價格戰已到了咬牙堅守的地步,但至今沒有一家敢輕言漲價。王懷寶一語道破天機:“沒有一家企業會將自己已有的市場份額拱手相讓的。因為乳制品是同質化產品,而中國的消費者在很多時候受產品價格影響很大,因此很少有企業能夠在別的企業以降價擴大市場份額時,還能穩坐泰山。”
市場競爭難避價格戰
“乳企沒有利潤,像彈簧一樣在市場夾縫中生存。”中國乳業精華研究所所長陳渝如是說。陳渝坦言,各乳企都想當老大,導致中國乳業市場虛火太盛,但是,由于我國乳業沒有現成市場,只有潛力市場和虛擬市場,因而造成乳制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脫節,市場風險很大。
在這一過程中,乳業與我國的彩電業、空調業一樣,上演著大浪淘沙的游戲。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高層已經意識到了打價格戰的嚴重后果,理事長宋昆岡發出這樣的呼吁:“乳業應該制止惡性價格競爭,以保證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但是,呼吁過后,只有廣東乳業有針對外地奶的“自衛反擊戰”:
記者從深圳乳業市場了解到,面對新希望等外地乳業巨頭的大軍壓境,以深圳晨光、廣州燕塘、廣州香滿樓、廣州風行、廣州達能為首的廣東乳品企業終于打破沉默,于日前結成“價格聯盟”,表示絕不參與價格戰。
而曾經紅極一時的黑龍江乳業“降價同盟”僅存活30天就夭折,全國的價格聯盟尚未形成,眾乳企還是將競爭的焦點放在了價格上,價格聯盟目前來講僅是一種奢望。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