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多年前,后晉一個"敬"姓大臣因沖了皇帝名諱,為避免滿門抄斬,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宗族忍辱減"文"留"茍",改姓"茍"。千余年后的今天,登封市唐莊鄉"茍"姓村民集體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恢復"敬"姓。
這種因歷史原因造成集體要求改姓,國內罕見。登封市公安部門本著尊重歷史、尊重人格、尊重人格的原則,進行了認真調查,找到了依據,準許唐莊鄉"茍"姓人改姓"敬",近日,要求改姓的群眾拿到了新的戶口簿。
集體要求:"茍"姓村民要求改姓
今年5月的一天,登封市公安局局長馬會強"大接訪"。一大早,-群老鄉來到控申科,這個推那個,那個讓這個訴說,個個臉上愁云密布。馬局長以為其中另有隱情,就讓他們分開訴說。誰知一說明,原來他們是為了后代不再受姓氏之累,集體來要求改姓的。
唐莊鄉玉臺村村民茍某訴說了姓"茍"給他造成的諸多尷尬。他因為做生意,經常外出,公眾場合熟人出口介紹時,他和聽者都感到很別扭,有人還以為介紹人在開玩笑呢,不知該如何稱呼,十分尷尬。有時買東西開發票,很容易被寫成"狗"姓,讓人感到很氣憤。
另一位茍姓村民也說,有人用電影里那條警犬的名字叫自己"卡爾"。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見面干脆連什么都不喊,只用叫狗的聲音"嗷嗷"地叫。他有個女兒叫會麗,有些男同學惡作劇喊她"狗狐貍",孩子心里很感屈辱。
提起"茍"姓,唐莊鄉郭村村民茍鳳更是一臉氣憤,她說,姓"茍"可苦了娃娃們,孩子長大了介紹對象時,女方一聽男方姓茍,先是"撲哧"一笑,接著就是搖頭。特別是上學的孩子,經常受到其他同學的變相辱罵,搞得同學之間關系緊張。有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哭著和爸爸、媽媽商量要改姓媽媽的姓,不再姓爸爸的姓。
鑒于這些因為姓氏帶來的尷尬事,唐莊鄉玉臺村、張村等地的"茍"姓村民集體來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改姓"敬"。據他們反映,1000多年前,他們祖姓"敬",五代十國時期,有個皇帝叫石敬堂,朝中有個大臣姓敬,為避名諱,皇帝下令把大臣"敬"姓的文字革去,改為"茍"姓。
詳細聽取"茍"姓群眾的訴說、體會到他們的苦衷后,馬會強局長十分感慨,他要求唐莊鄉派出所認真調查,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尊重人格,積極穩妥地處理好這一歷史原因引起的國內罕見的集體改姓問題。
公安調查:多方求證"茍"姓沿革
接到這個任務后,登封市唐莊鄉派出所所長郭俊朝一開始覺得十分棘手。改姓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考慮到改姓后引起的一系列后果,我國戶籍管理中對改姓有嚴格的規定,只有兩種情況允許改姓,一是新生兒出生后改姓父姓或母姓,二是父母離異后孩子需要改姓、孩子找到親生父母后要求改姓等。每次碰到改姓情況,公安局都要調查改姓原因和改姓依據,在有充分事實依據的基礎上,由本人或戶主提出申請,經過調查核實后作出批復意見。這種因為歷史原因要求改姓的,還是第一次碰到。
戶籍是為社會服務的,不能讓老百姓為姓氏忍受這么多痛苦,一定要為改姓找到依據。為此,郭俊朝翻閱了大量資料,在《百家姓》一書中,"敬"、"茍"兩姓不在百家之列,社會上確實有"敬"姓,也有"茍"姓,但怎么也找不到"敬"、"茍"兩姓在來源上的聯系。
郭俊朝在群眾中調查時,一位"茍"姓老人說他們祖上是從滎陽遷移過來的,于是郭俊朝與內勤宋秋云一起專程趕赴滎陽查詢。
在滎陽,郭俊朝在眾多"敬"、"茍"兩姓群眾中了解到,五代十國時期,后唐節度使石敬瑭以晉王身份起兵,奪取了后唐政權,改國號晉,遷都開封。在石敬瑭做后晉皇帝期間,朝內有個大臣姓敬,沖了皇帝的名諱,再加上這個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被定了罪,朝廷下令,所有敬姓改"敬"為"茍",否則殺無赦。為免遭殺戮,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大臣含淚招來宗族親人,忍辱減"文"留"茍",改姓為"茍",并連夜讓家人逃亡各地。就這樣,敬姓大臣的部分家人逃散到山西一個叫雷家垌的地方,后來,這一支中部分人又遷到現今滎陽的劉河鎮雪溝村。至于在登封唐莊鄉居住的"茍"姓人,是解放前這些人的祖輩到登封逃荒要飯,在唐莊鄉玉臺村給人扛長工,落戶在此。現在,滎陽、鞏義、新密等地都有"茍"姓人,而且在滎陽,已經有一些"茍"姓群眾因為同樣的原因改回祖姓"敬"。
郭俊朝把調查情況向局領導進行了匯報,局領導認為,公安部門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查,找到了歷史依據,在考慮到不影響穩定的大前提下,應做出準予改姓的決定。
揚眉吐氣,"茍"姓人今日重姓"敬"
近日,登封市唐莊鄉玉臺村、張村等村的50多名"茍"姓村民,全部改姓為"敬",目前戶口簿已經更改完畢,新的身份證正在制作中。
在張村村民宋桂枝的家里,宋桂枝喜滋滋地從柜子里拿出已經改好的戶口簿給記者看,還說再有一個月他丈夫的身份證就回來了。記者看到,她丈夫及兩個女兒原來的"茍"姓已經改為現在的"敬"姓。
宋桂枝說,當初定婚時,就有同伴笑話俺找了個姓茍的,我當時認為姓名不就是個代號嘛,只要人好就行。沒想到嫁過來后為這受了很多的窩囊氣,心里很不舒服,連孩子也跟著受連累,總鬧著哭著再不用爸爸的姓了。改了以后,心里覺得揚眉吐氣,以后姓"敬",這是個讓人自豪的姓。
宋桂枝拿出了女兒的暑假作文讓記者看,上面寫道:"以前因為姓茍,我和我的家人在人前都抬不起頭,經常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羞辱,這使我們的自尊受到了很深的傷害,今天,派出所的叔叔阿姨為我們更正了姓氏,19歲以后我姓敬,敬是尊敬的敬。長大了,我要當個醫生,別人都喊我敬醫生。"
唐莊鄉派出所所長郭俊朝說,他們近來接到了很多咨詢電話,都是周圍鞏義、滎陽、新密等市"茍"姓人打來的,他們感謝民警為他們找到了改姓的歷史依據,"茍"姓人準備搞個大聚會,好好慶賀一番。
專家認為:建設人文社會必須尊重人民意愿
中國民俗協會理事、社會學博士楊杭軍談到對此事件的看法時表示,古代實行文字避諱,其中一項就是人物姓名避諱。所謂避諱,就是指人們在說話或者寫文章時不能亂用亂寫,遇到應該忌諱的人物名字時,必須設法避開,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或用其他辦法來改說改寫。
楊杭軍說,這種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歷史和文化現象,在封建時代,人物姓名避諱是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門學問、不能不遵從的一項法規。村民要求還原姓氏的要求,演變到今天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應該予以鼓勵和支持。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劉道興認為,既然這個事件在歷史上確實有淵源,有充分的證據作支持,那么在村民意見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公安部門就應當接受這一要求。"我們現在正在建設人文社會,應當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
相關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公民因結婚、離婚、收養、認養、分戶、并戶、失蹤、尋親或其他事由引起戶口變動時,由戶主或本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變更登記事項。對于已滿18周歲的公民,須本人提出申請,18周歲以下的由本人或監護人提出申請。(完)(桂娟
張朝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