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公安部18日正式發布《公安機關信訪工作規定》,并自發布之日起開始施行。此舉標志著公安信訪工作開始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近一段時期以來公安開門大接訪中提出的“人人受到公安局長接待”的模式已然寫入規定,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 這一規定
共分7章47條,是公安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信訪條例而制定的一部部門規章。整個規定體現了四個原則,即暢通信訪渠道,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責任,維護信訪秩序。 首先是暢通信訪渠道,即敞開公安大門,方便群眾信訪。公安機關不僅尊重保障群眾的權益,還要方便群眾來信來訪,不僅可以到派出機構信訪,還可到縣、市、省公安機關信訪,不僅可以找公安信訪部門,還可以找局長。規定明確要求市(地)縣公安局今后要建立局長接待日制度,直接處理信訪問題。公安機關的大門要永遠為群眾敞開,各項規定要公開,工作程序要“陽光作業”,方便服務群眾。
其次是創新工作機制。規定對比過去的《公安機關受理控告申訴暫行規定》更加完善規范。如,為保障群眾充分的信訪權益,過去由上一級公安機關復核終結(兩級終結制),現在增加為“三級終結”,多了一級復核機關的一個臺階,并規定必要時可以舉行聽證,即通過開放式的聽證程序對重大疑難事項進行解決。再如,過去公安接訪與受理多是口頭答復,現在規定每個環節都必須用書面文字告知信訪人,并作為程序性的規定固定下來。
三是強化工作責任,建立問責機制。公安機關的職能中既有刑事執法又有大量行政執法,作為行政權的核心就是責任,過去由于責任不明確,對權力的監督制約不夠,以致在信訪工作中造成上推下卸、互不負責的現象。規定明確,各級公安機關應當建立健全信訪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對瀆職、失職行為,要追究責任。即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從而建立起以責任追究為核心的長效機制,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信訪事項的發生。
最后是維護信訪秩序。規定對接訪機關和信訪人分別作出了規定,要求信訪人依法信訪,接訪人要依法接訪,即用規章作出雙向規范,以建立暢通、有序、務實、高效的公安信訪新秩序。規定要求公安機關及民警對信訪人員不得推諉、拖延,不得刁難打擊報復。
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剛剛公布的公安機關信訪工作規定明確,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信訪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打擊報復信訪人,或者將信訪人的檢舉、揭發材料或者有關情況透露給被檢舉、揭發的人員或者單位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作風粗暴,激化矛盾并造成嚴重后果的,也將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這一規定還對容易引發信訪事項的五種行為明確了法律責任:超越或者濫用職權,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應當作為而不作為,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或者違反法定程序,侵害信訪人合法權益的;拒不執行信訪處理意見或者復查、復核意見的;其他導致信訪事項發生,造成嚴重后果的。對于這些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據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過去公安接訪與受理多是口頭答復,剛剛公布的公安機關信訪工作規定明確要求,公安信訪事項的每個環節都必須用書面文字答復信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