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特的老建筑,是青島人的驕傲,每每總愛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開宗明義,國民當有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近觀,青島人對老建筑的“溫情與敬意”又該如何。 2005青島(板塊)示范樓盤評審專家、青島理工大學教授徐飛鵬先生,對青島的老建筑多
有著述。本刊特邀請他引領讀者進入老建筑的堂奧。 記者:請您先談談青島德式建筑的風格及流派?
徐飛鵬(以下簡稱徐):青島的德式建筑形成于德占時期(1897年-1914年),盛行德國文藝復興以后的古典式樣,如“新文藝復興建筑”,當時青島城區較重要的馬路都是這類建筑式樣,如青島火車站、警察署;同時流行的還有德國“新羅馬風”建筑,比如青島總督官邸;另外還有“青年風格派”建筑,當時在青島最美麗的建筑都摻雜著新羅馬風式樣與青年風格派的裝飾手法于一體,比如總督官邸、醫藥店(俗稱紅房子)。
記者:這是些非常前衛的風格?
徐:并不前衛,在當時算略晚些的風格。德國殖民者以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的文化心態,認為“青年風格派”等式樣的建筑更能代表德意志民族。當時,德國已經出現德意志制造聯盟新建筑風格,但還只是涓涓細流,被認為缺乏文化的內涵,作為表達殖民主義文化的建筑樣式,新建筑并不具有這種優勢。
記者:能否談一下這些建筑的價值?
徐:此一時期、如此大規模的建筑,屬機緣巧合,非常難得。在國內獨一無二,在德國也不多見。一是由于當時正值青島大規模建市;二是經過二次大戰,德國這一時期的建筑多遭到破壞。
記者:紅瓦、黃墻成為青島建筑一道靚麗的風格,您對區域建筑風格如何理解?
徐:區域建筑風格大部分在農業社會形成,時值今日,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文化的趨同,由此產生的是建筑的雷同。該如何結合當地的人文特點,保持建筑風格的地方性,文化的多樣性,也是建筑界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記者:說了這么多都是“陽春白雪”,反之那些破敗的普通民居是否就該一拆了之?
徐:不能這樣理解。歷經風風雨雨的建筑,反應了一個城市的脈絡,它們已上升到了文化的層面,一些民居反映了這個城市曾經有過的生活狀態,成為這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如果整個城市全是新建筑,割斷這一脈絡,城市將是不可讀的。
記者:舊瓦黝黑、墻皮脫落的房子,當它被修葺一新,是否也就掩去了其間的風風雨雨?
徐:是的。首先,經濟發展到一定層面,人的價值觀念會改變,對建筑的認識角度也會變化。其次,一個社區、一個群落的居民也會“敝帚自珍”,比如一棵老樹,一間村公所,有著整個社區居民的集體記憶與溫情。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的多元化,更多的群體有自我解釋的權利與渴望。
記者:把更多解釋的權利留給后人?
徐:是的。本報記者張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