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記者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了一個男子帶著哭腔的聲調:“我是模擬自殺的,本來是想幫助別人,但現在我已窮困潦倒。”
萌生拯救自殺者的想法
半個小時后,出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個身著白色背心的年輕男子,皮膚黝黑,他用手擦了擦額頭上的
汗水,有些羞澀地說,“我叫陳勝光,是鹽城濱海人。”陳勝光今年29歲,1997年中學畢業之后在鹽城當地搞產品直銷,雖然工資不算高,但是小伙子的勤奮讓父母、親人、朋友交口稱贊。
閑暇時間,陳勝光從一些媒體報道中不斷得知有人自殺的消息,覺得難以理解,“為什么一個事業有成的教授要選擇跳樓呢?為什么一個大學生只是暫時找不到工作就要喝藥自殺呢?”
一個念頭突然在小陳心中油然而生。“我要幫助想要自殺的人脫離困境。”然而小陳沒有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去鉆研心理學方面的書,卻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我要先讓自己能切身體會到自殺者的心境。”
親身體會自殺心境
為了“體驗自殺的心境”,小陳做出了一個令人咋舌的決定,2000年,他辭去工作,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是想一些消極的,令人不快的事情。別的事,我不怎么做。”
兒子突然的變化讓父母有些手足無措,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兩口猜想是兒子工作太累了,想在家休息一段時間。但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在外人和親人看來,陳勝光依然“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同時由于外人的閑言碎語,和陳勝光自己本身的“努力”,情緒果然日漸低落,連簡單的家務活都不愿意去做。每天除了發呆就是睡覺、吃飯。
最后連一向敬重他的弟弟也不愿意理他。父親也被這“不正常”的大兒子氣出了病,住進了醫院。
2002年,連身邊最好的朋友都逐漸離小陳遠去的時候,陳勝光再也忍受不了了,“那時候我的情緒落到了最低點。” 一天夜晚,小陳喝了農藥,并寫下了遺書。
記者問他:如果你真的死去了,你幫助別人的目的不就達不到了嗎?小陳回答得很淡然:“死了就死了吧,但是如果我有機會被救活,我就會去幫助別人。”
所幸搶救及時,陳勝光揀回了一條命。
被救之后,小陳進入了他所謂的“心理恢復期”。他開始重新試著找老朋友過來說話,看一些積極方面的書,出門散心,調整狀態。“我現在的精神狀態已完全恢復。”
英雄難尋用武之地
7月份,小陳來到南京,希望能找到一些企圖自殺者,幫助他們進行心理疏導。“我會用自身的經歷講給他聽,讓他多看看積極方面的書,把讓自己快樂的理由排列出來。”
然而他來到南京才發現,不是每個英雄都有用武之地的,想要找這樣一份工作不容易。
如今,陳勝光錢包里的錢已所剩無幾,但他固執地要留在南京,不肯回家。他下一步想在各個小區張貼廣告,來為自己找一份心理疏導方面的工作。“我和那些心理學教授不一樣,他們只有理論知識,我有親身體驗,我是從鬼門關出來的。我更能直接了解自殺者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采訪結束后,陳勝光拎起一個裝有衣服和牙刷等生活用品的塑料袋走出門,背影有些落寞。突然,他轉過頭對記者說:“一個人成功的標志,是要看他能幫助多少人。我想我會成功的。”(快報記者
解璐)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