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泰安8月11日訊(記者閆秀玲通訊員倪青華文秀)近日,大汶口鎮一農民在大汶河里挖沙時,發現一塊灰白色的石頭很像傳聞中的巨獸齒,經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初步考證,很有可能是古大象齒骨化石。這將有利于揭開大汶口文化文物中眾多的象牙制品的千古之謎。
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自1959年發現后,其發掘出
的文物如象牙梳等的材料來源一直困惑著考古專家———在距今4600年—6300年、交通運輸極不發達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這些制品從何而來?
最近大汶口鎮一農民在大汶河里挖沙時,無意中發現一塊灰白色的石頭,正欲扔棄時,突然發現其很像傳聞中的巨獸齒骨。隨即,他將此“怪石”送往位于大汶河北岸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經測量,該齒形石塊上有牙齒11排,單排牙齒寬度長者8.6厘米,短者2.7厘米,齒槽縱向厚度24.1厘米,石重5.2千克。據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盧繼超先生初步考證,這塊“怪石”為一古代大型食草類動物巨齒化石,很有可能是古大象齒骨化石。他說,大汶口文化文物中有眾多的象牙梳、象牙琮、象牙珠、象牙雕筒、鱷魚鱗板等熱帶動物骨制器物,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商品交換尚未出現,交通運輸極不發達,這些器物的來源一直是一個謎。而今,隨著大汶口文化遺址附近大象化石的發現,一個千古之謎終于浮出了水面。
此次發現,引起大汶口文化遺址文物專家們的高度關注。他們斷定大汶口文化出土文物中象牙、鱷魚等骨制器物的材料來源并非“他山之石”,而是就地取材。由此推之,遠古時期的泰山、大汶河地區,炎熱多雨、林木茂盛,很像如今的熱帶雨林氣候,具備供熱帶動物、魚類生活、生存的自然條件。那時,成群結隊的大象、犀牛等食草動物出沒于泰山林間、草地,三三兩兩的鱷魚、烏龜等兩棲動物則分居在大汶河流域的湖泊、濕地,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古大汶口人已經學會了狩獵,獲取大象、鱷魚等動物食其肉后,用其骨制造成了象牙梳、鱷魚鱗板等日用器物。
另據泰山地質資料,泰山大汶河地區在25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太古代地殼的劇烈運動和古泰山山系的褶皺隆起,海水漸退,后又經過兩次漫長的海陸變遷、沉浮,泰山逐漸成形。在某一地質年代,泰山大汶口盆地曾為濕熱的海洋氣候。此說也為大汶口遠古時期有大象、鱷魚出沒提供了佐證。